兵法家吳起:被當棋子的謀略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7 分鐘

今天來梳理史記這本書裡吳起故事的邏輯。

吳起寫的吳子兵法雖然沒像孫子兵法那麼有名,其實論兩位作者的戰績,吳起根本比孫武誇張很多。更扯的是,吳起打仗之餘還能跨足政治領域取得驚人成績。

可說各國只要肯用吳起,就能短時間內軍事、政治、經濟都KPI達標。

但這樣的千古傳說級人才,幾千年來都被排在孫武後面就算了,還一輩子職涯發展超不順,究竟是什麼問題?

從司馬遷講的吳起人生故事,可以讓我們從他身上,挖出很多上班族都需要避開的雷區。

raw-image


一、故事開頭的妙處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故事開頭吳起哥就被貼了個喜歡用兵打仗的標籤。

這可不是什麼好標籤。

道德經第31章劈哩啪啦罵說兵者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才可以用、喜歡打仗就是愛行兇、愛行兇的人不可得志于天下。

「好用兵」對上司(君主)來說,是不忠;對下屬(士兵)來說,是不仁。

兵法最高境界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打仗永遠只是手段,愛手段而不愛目的,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何況戰爭還是高成本低效率的手段,拿著君主的資源,從事高成本高風險低效率的投資,自私且不忠。

所以即便不說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就連孫子兵法,也把戰爭當成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而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帶兵就必須殘忍。

做殘忍的事情還樂在其中,尤其要求跟自己同患難的士兵派上前線當砲灰,可說自私、無情又不仁。

吳起跟歷史上很多野心家還有點不一樣,成吉思汗、拿破崙這些人多半也不像吳起那麼愛打仗,他們清楚戰爭是政治的手段。《戰爭論》說「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戰爭的母體是政治」。

雖然,只要把人送上戰場,無論是基於政治目的還是單純愛打仗,都是罪大惡極。

只是相較基於現實目的犧牲他人,吳起把葬送別人性命當樂趣,心態更恐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心態給了吳起超高成就,也最終決定了吳起的人生悲劇。

我們繼續看下去。

raw-image


二、戰神吳起,也有段廢到笑的黑歷史?

吳起年輕時剛出社會的黑歷史,司馬遷借了政敵之口敘述,換句話說司馬遷本人並不保證故事真實性,但我覺得可以參考。

畢竟,政敵要抹黑吳起,多半也得其他人聽了故事會相信。所以這些事情就算有抹黑成分,也大致符合吳起的個性。而對照吳起日後行為模式,我們很有理由相信這些故事真實性。

照政敵的說法,吳起是個富二代。

戰國時期各國都在求發展,自然都急著招聘人才。年輕的吳起和現代不少優秀的年輕人一樣,嚮往進入知名企業、光鮮亮麗、當大官領高薪…

結果也跟很多年輕人一樣,被現實狠狠打臉。

只是對很多跟我一樣走過這段路的人來說,反正年輕嘛,去不了Google也多的是外商可以去,再不然也很多小公司願意給年輕人機會,認真打拼一陣子不愁沒機會換更好的工作。

吳起估計是期望待遇開太高、專挑大國面試而不肯屈就小國小職位,加上本身個性有缺陷,最後花光家裡錢還處處求職碰壁。

畢竟那年代可沒104和火車,古人從得到面試機會,到實際跑一趟面試地點,都得花上不少錢。

raw-image


失業、花光家裡錢,玩壞一手好牌…夢想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還敗光家產,可想而知吳起多鬱悶。

日劇裡面有的大叔失業怕人笑,所以每天穿西裝出門假裝上班,實際上都是去公園鬼混。

相較之下吳起作法更狠:讓嘲笑他的鄉民失去活著嘲笑他的機會。

果然嘛,就是好用兵的人會做的事:殘忍、除掉討厭的人。而且要是真的那麼怕被笑,為何不學日劇的上班族偽裝上班,卻要等到被嘲笑再來搞殘暴手段解決?

噢不,問題並沒有解決,留了前科這下更難找工作了。

把自己逼到沒什麼退路的吳起,只能逃到國外求發展。

在邊界關卡和母親訣別時,他喊出了他的夢想:「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此話一出,多半意味著與母親永別。且不說這夢想有多難,即便能達成,也不知母親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吳起狠下心,頭也不回出關,肩上那沉重的,是行囊,是渴望,是不能回頭的壓力。

這都壓不垮吳起,甚至一點駝背的姿態也沒有,年輕的胸膛挺得老高,眼神兇狠得緊,比面對鄉民嘲笑時兇狠十倍。

不當上卿相不回家,才不是怕被報復不敢回去,是為了夢想!為了夢想!

眼眶溼了,才不是因為自尊心受挫,是捨不得母親吧?是捨不得母親吧?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自卑的人往往用自大撐起自己,但這就像寒冬中喝酒暖和身子一樣:當下暖是暖了,熱血一退,更是冷得瑟縮。

不過,吳起沒時間躲在角落發抖。他的優點之一便是務實。

吳起進入當時頂尖的曾子學院,攻讀當時職場最搶手的儒學。

家鄉待不下去又失業,正好去留學幫履歷鍍金,看來古今中外職涯發展邏輯還挺類似的。

就這樣吳起埋頭書堆,等著衣錦還鄉、等著讓當年看不起吳起的人,發現吳起得罪不起。當然,最重要的是等著當上卿相,才能與母親重逢。

可人生無常,不是每次離別,都等得到重逢—何況是交通不便的年代、是「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執著。

照當時習俗,吳起應該回家守喪三年。

當時跑路離開家鄉,只有母親送行,多半代表吳起已經黑得徹底。

此刻吳起心情,是失去至親的悲痛、是無顏見鄉親父老、是敗光家產弄到見不了母親最後一面的愧疚、是「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騎虎難下、是感歎人生短暫與無常、是壯志未酬、是來不及讓母親看見自己的風光…

怎麼辦?家中最後一根支柱沒了,吳起就像溺水的人,拼命緊抓任何能抓的東西。

而現在能抓的,只有課業了。

太多太多原因,吳起最終沒有回家,繼續待在教授曾子身邊學習。

結果,不服母喪觸犯了曾子的道德底線,即使吳起再優秀也彌補不了,於是原本該拿書卷獎的吳起,因為操性0分被退學了。

散盡家財、失業、母親、好不容易混到學歷卻被退學…吳起已一無所有。

-

三、命運大轉折

命運很奇妙,有時候正因為失去一些東西,才能看見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

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渴望(無論是自願放下還是像吳起一樣被剝奪),才能看清楚事物本質。

吳起失去包袱,卻找到自己最有熱忱的東西:兵法。千古級戰神吳起,在一無所有中誕生。

史記沒交代細節,只知道吳起在魯國任職。也許職位配不上他這千古級人才,至少也能練練功,累積實力等待升遷。

機會很快就來了:齊國進攻魯國,魯國人想提拔吳起當將軍防守。

只是,吳起老婆剛好是齊國人,很有理由懷疑他的忠誠度。

最初吳起散盡家財尋求國外面試機會,就已經註定當賭徒了。

現在,他已失去家產、學歷、故鄉,要是這次表現機會再錯過,不知道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把失去一切的賭回來。

這就是人性,付出了越多越放不下,越想繼續付出賭一個翻盤。尤其還是吳起這種怕被嘲笑、不肯承認自己遜的一面,回不了家鄉還要耍中二掰成「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人。

為了一個翻盤機會,賭徒往往可以犧牲一切去賭。對吳起這個好用兵的人來說,賠上妻子性命也在所不惜,畢竟愛打仗的人本來就慣於把身邊的人當成棋子犧牲掉。

於是,妻子的頭被吳起當成投名狀,魯國董事會顯然不用懷疑背了條齊國人命的吳起會跳槽齊國。

況且事情做到這份上,再不重用吳起也說不過去,總不能賠一個老婆給他吧?

於是在吳起殘忍又厚黑的手段下,魯國董事半推半就、口嫌體正直任用吳起當將軍。

於是吳起人生第一次發揮專長,以少勝多狠狠修理齊國,一戰成名!

憋屈多年的吳起,終於一吐恥辱:

「看到了吧?當初面試不錄取我的、嘲笑我敗家子的,小丑不是我吳起,是你們這些眼光壞掉的傻*!哇哈哈哈!」

「咦?人事室送公文給我?哈哈哈要把我升上卿相嗎?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什麼?明天不用來了????」

一戰成名、立了大功,結果怎麼不是吳起從此鯉躍龍門、一帆風順?

幾年前還太單純的我,也是這樣想。

但事實是:

1. 成功本就沒那麼簡單,即使天才如吳起也很難一件事做得漂亮,就扭轉命運。

2. 爬得越高,就越容易因為一點失誤而摔得更慘。

吳起在立功過程中犯了不少錯,所以不只沒有瞬間人生勝利,還讓他再次失業。

很殘酷嗎?換個角度想,這也代表我們這些平庸的人有機會一步步把事情做好,積小勝為大勝,逆襲那些比我們厲害、起點比我們好的人。

道德經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就是這道理。

題外話,這也是為何我鄙視網路上很多號稱PUA大師的人,他們幾乎都在騙宅男錢。

真正要找到另一半,需要拿出誠意,做人做事都要。

做人上,要誠心交友,覺得彼此適合且能相互扶持才在一起,而不是為了得到對方而付出,甚至搞一堆技巧;

做事上,要認真學習、多社交、用心生活、思考、大澈大悟…讓自己配得上另一半,才不是靠什麼把妹理論和PUA技巧。

像什麼PUA大師、戀愛家教,都是在利用宅男想速成的心態,教些看似可以一舉成功的技巧,騙他們錢。

查理蒙格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吳起從一開始散盡家財、到後面用老婆的頭當投名狀,都是急於用不實在甚至不正當的手段求速成。

急於得到虛華的外在,只會失去真實的自己。吳起和之前走紅的山道猴子都是例子。

走偏門必有走偏門的代價,出來混總是要還。

吳起一開始自私地散盡家財去面試,注定他有必須成功的壓力,而這壓力使他不擇手段,而越不擇手段越急須獲得成功來掩蓋過去的不擇手段…很多人摔跤,都是從一個小小的槓桿撬動的。

至於為何要開除吳起?

我們開啟上帝視角,把鏡頭轉到魯國高層會議室現場。

有不知名官員分析吳起是個殘忍的人。

他先統整之前吳起做過的事:

1. 年輕時為了求官散盡家財

2. 被鄉民嘲笑,結果一口氣做掉30多個鄉民

3. 不參加母親喪禮

4. 為了當將軍把妻子的頭當投名狀

(司馬遷只對第4.點背書,但光這點也夠殘忍了)

接著他又分析國際局勢:

1. 現在魯國打了場漂亮勝仗,周邊強國會覺得魯國崛起,進而來圍攻魯國。

這句話背後邏輯是:

別國看到吳起修理齊國,自然有理由懷疑魯國綜合國力正在上升。

而既得利益者能維持還算穩定的國際秩序這麼多年,必然代表背後有盤根錯節的利益分贓,魯國崛起勢必破壞現況、分走資源,所以自然要聯合起來搞掉魯國。

你可以思考一下19世紀下半葉以來,為何德國的崛起會讓歐洲那麼緊張,甚至後來連英法兩大世仇都聯合起來打德國。

我們可以延伸:是否其實吳起不用打仗打太漂亮?

因為,他根本只要擋下齊國的進攻就好,不必全力反擊。照上面的分析,全力反擊只會讓魯國被盯上,勞民傷財下只有吳起履歷上多了筆厲害的專案經歷,對其他人都弊大於利。

好用兵的個性再次害了吳起。

2. 魯國和吳起家鄉衛國是友邦,接納吳起會引起外交危機。

這句話背後邏輯是:吳起在衛國是重大通緝犯,魯國不幫忙遣返犯人,還給他政治庇護甚至重用他,太不給面子。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敵人。

為了吳起這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狠人,被附近大國集體盯上、失去友邦衛國,顯然不划算。

也許你會認為,「有吳起這種千古級戰神兼政治改革家在,樹立幾個敵人也擋得下來吧?」

一來,再強也不堪長期消耗,當年得到夫差得到孫武、伍子胥等人才、拿破崙英明神武,照樣消耗過度而亡國。

二來,吳起可以為了當上將軍犧牲老婆性命,且如前所述,他全力反擊齊國只有自己履歷加分、對魯國上下都有害,顯然吳起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

「吳起你可以為了洗自己履歷要老婆的命、送魯國人民上戰場、消耗國家大把資源,那哪天我卡到你利益,還不跟你老婆同樣下場?」

魯國董事會算盤一打,決定開除吳起。

可憐啊,吳起這下賠了夫人又失業。

-

四、底層邏輯

顯然,當時年輕氣盛的吳起,沒看懂社會乃至於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像追不到女神的臭直男一樣,以為只要一直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但這世界並非簡單的if-then邏輯。

所以絕對不是「if我為了工作犧牲家庭甚至犧牲老婆性命 then升官發財」、「if我努力付出時間金錢 then女神就會喜歡我」。

鬼谷子開篇說要「知存亡之門戶」、「守司其門戶」,正是要你搞懂萬事運作的關鍵因果關係。

例如以打仗來說,孫子兵法認為戰爭勝負的關鍵因果在於「道、天、地、將、法」5個因素,所以要精確計算、比較這5個因素。

有的臭直男只會付出時間金錢,到頭來發現怎麼女神只把自己當舔狗、寧可要壞男人,於是情緒失控講錯話,被截圖發到直男行為研究社公審…這就是抓不到事情門戶,也抓不住自己情緒的悲劇。

那門戶在哪?

只能就目前的經驗分享:以愛情來說,我猜是本身魅力、誠意、契合度、個性合不合和緣分;以事業來說,我猜是能不能給大家帶來好處。

受限社會經驗,不敢說上面列舉的東西一定正確,但可以保證的是,不用妄想拿點沒誠意的付出換取女神或主管回報,當別人都傻*看不出當中利弊啊?難怪被罵臭直男。

就算有能力讓人看不出你的算計,久了也會被看穿甚至揭穿,然後就恭喜你為了佔點便宜樹立敵人,兼弄臭自己名聲囉!

就算真要拿出誠意做交易,有本事一開始就談攏雙方條件,至少你不是付出讓人家欠你人情,進而給對方回報的壓力,做人做成這樣,你的付出也夠廉價了。

只是一旦預先談條件,你也下頭了。

電影《教父》片頭,包老闆要用交易的方式花錢請教父幫忙教訓仇人,教父不屑一談;但若拿出誠意,教父願意免費出手伸張正義 (至於我覺得教父所謂的正義滿滿虛偽權謀,又是另一件事了)。

raw-image


教父還算氣量大,普通人看你沒誠意,付出是為了要給他人情壓力或是想交易,只怕還薛你。

所以,要付出就瀟灑點,拿不到回報也不用計較,否則你的付出也只是廉價品。廉價品也不是絕對不行,預先談好條件跟市井小民公平交易,別妄想用廉價的付出,換取女神青睞或升官發財,否則到頭來只會偷雞不著蝕把米。

-

五、魏國經歷

吳起的故事很精采,除了他本身個性鮮明,命運一再轉折也層次豐富。

家鄉混不下去,正好出國留學;被曾子退學,正好轉學轉系讀兵法;這次被魯國開除也開啟他人生一段輝煌旅程。

人生啊,過一定年紀回過頭看,就是要經歷很多轉折才精彩。

可惜吳起瀟灑不起來,心中有野心、被自己信奉的人生勝利價值框住,就難免陷在其中,無法欣賞沿途美景。

「怕什麼?就算被開除,換間公司又是條好漢!」

「我要證明是當初不錄取我的國君沒眼光、嘲笑我的鄉民沒見識、魯國開除我,是因為小破廟容不下大和尚!」

前情提要,吳起故事發生在戰國初期,不久前強大的晉國分割成魏、趙、韓三家,其中魏氏企業二代魏文侯在業界名聲響亮,所以吳起寄了份履歷過去。

魏文侯問愛將李克:「吳起這人如何?」

李克回答:「吳起貪心、好色,但用兵比司馬穰苴還強」

我解釋一下這句話。

  1. 貪心在此應是指貪求功名成就、野心太大。

野心大又好色,一看就很像有毒男子氣概,被社會價值PUA,覺得男人一定要怎樣怎樣,達成社會要求之後就可以享受某些東西。

並且,從後續行為判斷,吳起估計根深蒂固信奉這樣的價值,在「我一定要怎樣怎樣(例如要當大官)->失敗(例如求職失敗)->更要短時間混個成就(幹掉老婆求取機會)->欲速則不達(被開除)」的循環底下不斷強化此一價值。

  1. 拿吳起用兵跟司馬穰苴比較的部分也很有意思。兩人帶兵風格類似,但吳起更勝。這又有幾層意思:

(1)強調用兵:證明吳起強項還是在用兵而非政治。司馬穰苴用兵或許輸吳起但政治敏感度樂勝。

根據後續故事發展,吳起過度把軍中重法、重賞罰、輕易取人性命的精神套用在政治,最終造成吳起得罪太多人而失敗,呼應到司馬遷對於吳起的評價「刻暴少恩而亡其軀」;司馬穰苴堅守「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原則,把政治和軍事管理方式做出區隔,避免一味使用鐵腕手段。

(2)司馬穰苴和吳起帶兵風格都是與士兵同甘苦,這和霍去病那種不顧士兵受苦,只顧著自己踢球吃好料的風格天差地遠。

殘酷的是,霍去病照樣是名將。

世界就是這樣,適者生存、適者成功,沒人管你多努力、對士兵多好、多有道德…贏就是贏,輸就是輸,天地不仁。

演化論的一個經典案例:由於工業化汙染,樹幹顏色變深,造成附近白蛾更顯眼進而更容易被天敵發現,於是大量滅絕。

你說,白蛾又能找誰申訴上天不公?

這就是是世界。

我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而生在世上,也可以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被搞到慘不忍睹。要說上天不公嗎?怎麼不說能到世界走一遭算是賺到?

所以,很多時候成敗是機運、是你與環境的互動,你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罷了。

霍去病或許有不少缺點,但在特定環境、機運、個人能力交互作用下,仍然可以成為威風的名將;吳起犧牲家庭、肯吃苦、照顧士兵、能力超強,卻終生不順遂。

不過事實是,霍去病可以威震匈奴又可以讓漢武帝安心;吳起搞得魯國被強國針對、野心太大害上司睡不安穩。

合理嗎?合理。不合理嗎?也不合理。

(3)那吳起用兵又怎樣比司馬穰苴強?

參照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和後續對吳起的描述:

司馬穰苴把好吃的都分出去;吳起跟下屬一起吃最難吃的大頭兵伙食。

司馬穰苴保障傷病的下屬得到醫治;吳起親自幫士兵吸膿瘡。

乍看好像類似,但吳起多了點作秀成分:

有好東西分出去,比將軍自己表演陪下屬啃饅頭有意義;

保障下屬得到醫治,比將軍自己幫士兵吸膿瘡有意義。就算要吸膿瘡也是花錢請人代勞,而不是身負重任的將軍親自冒生命危險去吸。

很多人覺得有人陪自己淋雨很浪漫,卻忘了給自己送傘的才務實。

不過還是幫吳起說句話:作秀歸做秀,吳起至少認真在做,且這樣做秀確實效果顯著。

很多人遇到問題就退縮,甚至設定虛假目標麻痺自己,思想偏激的人幾乎都是這樣自欺欺人最終影響判斷,有的神棍就利用這人性弱點騙財騙色。

拉高一個層次看,也許追求功名也是虛假目標,甚至可能有點自欺欺人以為得到功名就人生幸福,但實在面對困難並解決仍值得給個respect。

總之聽完李克分析,魏文侯決定錄取吳起。

「野心大?沒問題,我魏氏企業正好需要吳先生您這樣有企圖心的人開拓版圖,正好您的興趣專長就是打仗嘛!」

「好色?更簡單,我能滿足您…我說我能安排美女滿足您」

於是被魯國開除後,吳起誤打誤撞加入當時最有潛力的獨角獸新創魏國。人生啊!

raw-image


入職沒多久,吳起就修理隔壁秦國,拿下五座城池,帥到翻。

從此,加入Tier 1國家、得到不錯職位的吳起,拚了命工作,除了前述吸膿瘡、啃饅頭以外,行軍也不騎馬坐車、不睡舒服的草蓆、親自背乾糧…

男子漢為了爭一口氣,吃點苦算什麼?「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雖然很多行為都有作秀成分,但又有幾人能做得這麼徹底?

就像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雖然虛偽,但光他願意摔就夠讓人感動了。換作是你,願意摔小孩演這齣?

於是,當年被評價殘忍、不孝、逞凶鬥狠、敗家、家暴的前科富少吳起,成為愛護下屬、照顧百姓、認真負責、公正、清廉、考績年年甲等的模範職員!

對此,魏文侯升他當西河守,相當於戰略要地上的最高軍事兼政治長官。

自從被曾子退學轉學讀兵法,吳起總算摸回政治部門,離心心念念的卿相夢想更近一步。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吳起累積滿滿政績,魏國也在魏文侯、吳起等高手的經營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但直到魏文侯任內亡故,吳起都得不到更多升遷機會,多少在心裡留下了點疙瘩。

就像鬼谷子抵巇篇所說,問題就像裂縫,沒在第一時間堵住,總有一天會爆開。

吳起的疙瘩沒在魏文侯任內解決,後面也沒化解,加上其他種種因素,魏國在戰國的霸主地位漸漸動搖。

我們繼續看下去。

-

六、槓上魏武侯

魏武侯接替魏文侯成為魏國老大,新時代開始。

某天魏武侯巡視吳起轄區,跟吳起一起搭船在河上視察邊境防禦。清廉的吳起有沒有送上當地知名的土產禮盒,我是不知道,只知道魏武侯說了句「這裡的天險也太讚,根本魏國的寶藏!」

等等。臭小子,你把吳起、李克還有其他老功臣乃至你的優秀老爸放哪了?

吳起不是什麼好人,但必須承認吳起軍政才能才真的是寶藏,沒吳起你守得住天險?還是你覺得吳起軍事成就,是靠天險弄來的?

一句話也許言者無心,但聽者難免有意,尤其是吳起這種重視功勞成就,想用以換取高位的人。

果然吳起就跟很多不得志的老人一樣,尊嚴被挑戰就要開啟落落長的說教模式。

吳起劈哩啪啦說道:「重點在德行不在地形(潛台詞:你懂個頭?搞不清重點的小毛頭)。古代三苗氏有洞庭湖、彭蠡的險要地形,不修德照樣被禹給滅掉」

「夏桀有…(一長串)…天險,不修德被商湯滅掉;商紂王…(一長串)…不修德被商湯滅掉。」

「由此得證:重點在德行不在地形,要是你不修德,這艘船上的人都是你敵人!」

…一頓牢騷下來,新任長官魏武侯只能裝作禮賢下士、尊重老臣,回答「您說的是」,心中不知道閃過幾個把吳起考績打丙等的理由。

吳起這頓操作我看得很傻眼:

1. 把魏武侯比喻成夏桀、商紂?

2. 「要是你不修德,這艘船上的人都是你敵人」?你是威脅想當場在船上搞政變,還是暗示你要跳槽競爭對手?(嘿嘿,懷疑吳起想跳槽也為也確實成為吳起一大禍根,等一下看)

3. 廢話真多,劈哩啪啦連舉3個例子,「重點在德行不在地形」也重覆2次,跟上司可以這樣一直說教?

4. 你這連續重案前科犯,好意思講德行兩個字?

於是,吳起升遷停滯的疙瘩沒在魏文侯任內解決,此時又加深了一層。

同時,魏武侯這次被說教,肯定也產生不少疙瘩,只待某天引爆。

-

七、槓田文

說教大叔吳起倒也不是出張嘴的草包,軍事、政治、經濟績效都出了名得好。

然後魏國正好需要升個人當卿相。咦?吳起夢想要實現了?

並沒有,人事派令一下來,名不見經傳的田文拎了公事包,坐進卿相辦公室。

吳起氣噗噗找田文理論。

「我想跟你比較功勞,可以嗎?」

田文很阿莎力:「可以」

吳起接著說:「讓士兵願意為國拼命,我跟你誰的績效好?(不愧是幹掉老婆的殘忍人,居然把「PUA底下士兵,讓他們願意當砲灰」當績效)」

田文再次阿莎力:「我比不過你」

吳起再接著說:「管理公務員、治理國家,充實國庫稅收,我跟你誰的績效好?」

田文再次阿莎力:「我比不過你」

吳起再接著說:「防守西河,讓秦國不敢來亂、讓韓國趙國乖乖當小弟,我跟你誰的績效好?」

田文再次阿莎力:「我比不過你」

吳起得意了:「我有這3大績效贏過你,為何是你當我上司?」

田文高EQ回應:「現在這個君主年幼、大臣不服(例如你,居然好意思跟老大說『要是你不修德,這艘船上的人都是你敵人』)、人民不信任政府的時候,應該要誰來扛這樣危險的局面?」

空氣一陣凝結。

良久吳起才說:「應該要你來扛」

吳起服了。田文不愧頂尖人才,有道理又給人台階。

我來解釋一下:

1. 點醒吳起:你的亮眼表現,需要有田文這種默默負重前行,處理「君主年幼、大臣不服、民眾不信任政府」…等等內部問題。

就主管而言,田文這種能夠處理棘手基本問題的人,本就比吳起這種好表現的人好多了,錦上添花永遠不如雪中送炭。

2. 不談能力,談環境:田文把問題歸咎於此一環境需要有人解決內部問題,而不去說吳起能力不足,且只含糊問「應該要誰來扛這樣危險的局面」,給了台階。

3. 確實也是在政權穩固下,吳起這種改革派才有得發揮。一旦進入「君主年幼、大臣不服、民眾不信任政府」的階段,吳起就沒戲了。

歷史證明,商鞅、吳起等改革人士,只要遇到政權不穩的情況就會沒命。

此時還是田文這種高EQ、保守派人士穩穩守住政權妥當;改革派吳起搞不好弄出政變或國家動盪。

兩人這段對話呂氏春秋也有相似紀載,最後補上一句:「吳起看得見自己長處和優點,看不到自己短處和缺點」。

人往往看不見也不想看見自己差的一面,而用好的一面麻痺自己。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他會用過去的功勞,而非未來實際能給國家帶來的好處,斷定自己應該當宰相。

放不下過去自己的長處和過去的付出,只會影響判斷。

有為者能付出也能放下。就像愛一個人,要能熱情追求,也要能斷開感情,祝福他在別人那裡得到幸福。

吳起眼裡滿滿夢想,也確實有能力,但似乎就因為只顧夢想,缺了點大局觀,不像田文謙遜、高EQ、願意默默負重前行。

-

八、沒槓上公叔,卻…

數年後,田文不負吳起期望,於任內亡故。

一個蘿蔔一個坑,看著田文身後空出的卿相坑,吳起準備好蘿蔔流著口水左等右等,等出一個公叔當卿相!

吳起心裡飄過他此生所知的所有髒話:「@#$%^&*,你算哪根蔥啊?田文就算了,你憑什麼當卿相?」

嘿嘿還真的不憑什麼,這次公叔還真拿不出東西壓吳起。

對吳起來說,這意味著有生之年很可能無法實現夢想了,可想而知他有多鬱悶。

可喜的是,吳起至少這次沒幼稚到找公叔比功勞,吳家有男初長成!啊不對,吳起這前科浪子早就沒有家了,吳起哥真是抱歉說到你痛處啦。

世界很殘酷,不是吳起變成熟了命運就會好;不是每次付出,都能得到回報;也不是善良、努力、願意犧牲就一定有好結果。

很多時候你的付出、善良、努力都只會感動到你自己。成功就像物種演化一樣,沒在跟你講道理,贏就是贏。

田文高EQ能服眾、更早有位李克政務超強、公叔擅長來陰的,總之各路高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搶在吳起前面坐上魏國卿相的寶座。

田文和李克氣量大,沒事;公叔眼見吳起這做事狠、喜歡幫士兵吸膿,又不要老婆的連續重案前科犯,整天盯著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每天都緊張到直腸緊縮。

公叔一個僕人查覺到上司有此心思,說道:「吳起好辦」

公叔問:「怎麼說?」

僕人順勢開始他的「幹掉吳起」簡報:

1. 背景:

吳起的弱點是廉潔、在意名聲,應利用此弱點達成目的。

2. 具體流程:

(1) 請吳起來家裡開party,派對中請公叔夫人(剛好就是其中一個魏國公主)跟公叔共演怕太太的戲碼,然後吳起這個愛面子的沙文主義者就會很怕公主

(2) 跟魏武侯說「吳起能力強、魏國國土小,吳起在我們這新創洗完經歷估計就會想跳槽」

(3)引起魏武侯擔心後,就獻計:跟吳起提親,把另一位公主嫁給他;吳起要是願意深耕魏國就會娶,要是有心跳槽就會拒絕

(4)由第(1)點 ,吳起很怕娶公主;由第(3)點,魏武侯很怕吳起不娶公主,兩人必定互相猜忌,吳起就不用混了

-

然後,也不知道魏武侯是不是忘了吳起根本是個可以為功名幹掉老婆的狠人,居然還真的提出把女兒嫁給他。於是劇情100%照著僕人規劃發展。

最後吳起害怕待在魏國被陰,趕緊跳槽。

比起先前離家、被魯國開除,這次離別,是奉獻大半輩子經營的西河防線、是無敵的戰績、是同甘共苦數十年的士卒、是愛戴自己的百姓…

「故鄉、母親、妻子…我吳起人生還怕告別嗎?」吳起慘然一笑,「想登峰造極,就要享受峰頂的寂寞寒冷!」

幾滴淚流在魏國土地上,很快就乾了;幾陣斷斷續續的淒涼冷笑聲夾在漸遠馬蹄聲中,迴盪在寂靜的邊境古道上,很快就聽不見了。

吳起立志帶著敵國大軍重回舊地。

「在哪裡跌倒,就要把那裡夷為平地!」

-

九、楚國時期

楚王早已聽說吳起才能,當場錄取吳起當卿相。

命運很奇妙,當年在魏國當血汗將軍都升不上卿相,這下才剛到楚國就空降成功。

歷經種種波折的吳起,多了點沉穩、少了點輕狂;多了點格局,少了點自負。不變的,只有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的狠勁。

「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當上楚國卿相的吳起,估計不用加班換補休,也能偷空回家鄉度個長假。

家是可以回了,母親卻早已不在了,故鄉也沒幾人記得自己了。人生啊!

奮鬥大半輩子終於被重用,吳起急著訂出明確法令,並嚴厲執行、精簡組織機構、砍掉貴族各種鐵飯碗福利、趕走出張嘴遊說的說客,充實國庫來幫軍人調薪。

改革成效很快出現:平定百越;兼併陳、蔡兩國;西征秦國;痛宰韓、趙兩國和前東家魏國,估計砍到不少自己以前一手帶起來的舊部下...

但改革永遠意味著動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不要說擋人財路相當於要了人家父母的命,吳起這人還老喜歡把軍令嚴明那套帶到政治上,更是把很多人逼上梁山。

換句話說,就跟很多法家人物一樣,吳起種種優異的政績幾乎只有楚王得到好處,很多人不但分不到湯,還被嚴苛法令搞得很慘,心理肯定不平衡。

只是礙於吳起後面最大靠山楚王的存在,貴族敢怒不敢言。

然後某天靠山就倒了。

貴族著急到楚王喪禮進行到一半,就先做掉吳起。

畢竟身經百戰,還是千古級戰神,即使以一敵多,吳起也能硬把這樣的戰局打到贏。

吳起把敵人引誘到楚王棺材旁,自己縱身撲上楚王冰涼的身軀。貴族們拿起弓箭繼續往吳起身上射,難免順便波及大體。

看著一枝枝箭射過來,吳起露出複雜的笑容。

「哈哈哈,再射幾箭過來啊,然後下任楚王就有理由處決你們這些對父王大體不敬的貴族們了」

「我終於剷除你們這些討厭的貴族了…哈哈哈…哈哈…哈…」

笑中帶淚的時間沒持續太久,又幾枝箭射過來,吳起已不再感覺疼痛。

照慣例,人生最後幾秒,大腦要走完跑馬燈,倒敘那些年的點點滴滴:

幾天前收到楚王去世消息的情緒,彷彿比現在身下的大體還真實;

幾年前被楚王破格提拔當卿相的悸動,彷彿昨天才發生;

那場仗大捷,那場仗小勝,彷彿人生找不到一場敗仗,想到這裡又是一陣熱血沸騰;

在魯國被退學、失業、又沒了家庭的落魄,比起楚王冰涼的身軀,彷彿不那麼淒涼了;

「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年少輕狂時的自己,彷彿還在跟現在的自己打氣,只是當下母親難過的表情,也浮現在眼前;

最後一枝箭射過來,吳起笑容僵固了。跑馬燈回到年少時,吳起看到年輕時的自己,被鄉民嘲笑,以一當十要了他們的命。

真帥啊,小吳起。

當時的場景跟現在何其相似?同樣以一當十,同樣夢想被踐踏,同樣孤獨沒人懂自己。

只差,這次已經不能再像之前一樣,逃去國外立志做大事了。

只差,當時為了怕被瞧不起而攻擊人,兵刃上贏了,反而讓自己被更多人瞧不起;這次為了削弱貴族而被攻擊,兵刃上輸了,反而成功剷除貴族權力。

不愧戰略大師,人生走到最後,學會了戰略學上的重點:兵刃只是手段;不能達成目的,兵刃上贏了也只是浪費資源。

只是,學會這堂課的代價,是生命。

新任楚王以損壞大體罪,判定這些貴族最大惡極,從重量刑,高達70餘家滿門抄斬。

吳起人生故事,以敵人被他同歸於盡畫下句點。

結語

1.

司馬遷評價吳起「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但把吳起的行為拆開來看,「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明顯也看情況。

吳起追夢的時候,明明執行力超強:為了一句「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可以不參加母喪、可以要了妻子的命、可以跟最底層的士兵一同吃苦、吸士兵膿瘡、跟自己當年一手拉拔的魏國士兵拼命……

顯然,吳起並非只會說說的人。

該狠下心時下得了手、該付出時對自己也狠,吳起執行力超乎常人。

於是問題來了:為何他跟魏武侯說「品德才重要」,自己卻那麼缺德,甚至因為做人過份缺德而被楚國貴族幹掉?這部分也太言行不一。

顯然,狠和好用兵才是吳起的本質,品德只是手段,為了目的服務。

所以狠和好用兵的部分,吳起說到做到;品德的部分光說不練。

道德一向是要求自己的,若有人拿高道德標準要求別人,十之八九都是偽君子。

2.

那為何吳起會那麼狠、那麼愛用兵?

總歸一句話,起點是因為缺乏接受不完美的勇氣,接著越玩越大,終至迷失自我。

容我細細解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有開示,人都有自卑,都需要找到方法超越心中的自卑。方法很多種,用對方法可以邁向成功,用錯方法則把自己推向深淵。

對的方法是積極面對、接受不完美,積極努力去解決;錯的方法則是逃避、自欺欺人、不肯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肯寬心接受世界本來就不完美的事實。

就物理學角度,反而是因為不完美,宇宙才得以存在。水至清則無魚。

吳起年輕時面試失敗,不肯接受自己當下實力不足的現實,硬要周遊列國繼續直到找願意任用自己的國家,結果散盡家財也未如願。

後續又急著求表現,不參加母喪、幹掉老婆,像個賭徒般越賭越大、越來越迷失於想立功追求虛名的目標。

賭徒都是從小錢開始賭,輸了想賭回本、贏了又嫌不夠,最後一步步敗光家產。同理做壞事、愛打仗、喜歡用漂亮戰績顯示自己很厲害也一樣,都是用不實在、冒進速成手段達成目的。

查理蒙格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反之就是因為配不上,才想搞手段速成。

用手段換到自己配不上的東西,終將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終將失去一切。

當自己配得上,該有的東西自然會得到,甚至內心強大就不必靠外在的東西包裝自己。

過度包裝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騙得了少數人,騙不了多數人;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自欺欺人者,心理總會在某個地方扭曲,吳起正是被自己扭曲到萬劫不復,被虛名沖昏頭腦的人。

吳起從一開始散盡家財,便已坐上賭桌。

可笑啊!吳起說魏武侯要有道德說得漂亮,但就因為自卑衍生的執著,成了最不擇手段的缺德人,最終也為了功名甘願成為楚王的工具人。

3.

怎麼說他是楚王的工具人?

君王和貴族相互依賴,也相互爭權。

爭權的時候,君王不便親自對貴族下手,畢竟還是要合作。此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假借他人操刀,操刀完再視需要做掉他,以平息貴族的憤怒。小說裡曹操經典借人頭戲碼,在宮廷權力鬥爭中也適用。

以吳起的案例來說,他在楚國沒靠山、想要表現機會,來楚國當官又難免分到貴族這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君王正好幫他跟貴族相互制衡,坐收漁翁之利。

只是劇本還沒演到借人頭的橋段,楚王就先走一步了。

吳起為了功名,被當工具人,還拚盡最後一絲力氣幫忙楚王搞改革和剷除貴族。

4.

吳起很大的問題,就是用戰術上的天才,掩蓋戰略上的可笑。

也可以說他IQ高、EQ低,所以想得出聰明戰術,但沒辦法給自己訂下有智慧的目標:

以一敵多幹掉嘲笑他的鄉民,不如一開始不要硬著頭皮散盡家財到處求職,韜光養晦一下總有出頭的一天;

在魯國時一個很帥地修理齊國軍隊,不如守住防線,以防被他國覬覦;

充實國庫、百戰百勝,不如像田文一樣默默幫國家處理棘手基本問題;

巧施妙計報仇,讓楚國貴族跟自己同歸於盡,不如一開始別當楚王工具人。

就開頭好用兵的部分,道理也一樣:兵法最高境界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打仗永遠只是手段,愛手段而不愛目的,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同樣,就是心太大,就是賭徒性格,想用華麗的功名,掩蓋年輕時處處求職碰壁的拙樣。直到闔眼前,吳起雖然戰略上跳脫兵刃輸贏,卻仍未脫報仇、拚勝負的思維,做不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或至少自保。

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吳起老想表演戰術上的高超,卻忘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5.

似乎從年輕開始,吳起就是同樣的賭徒性格,越走越糟。難道以吳起的聰明,中間遭遇這麼多挫折,都沒反省過?

我想,就是正是因為吳起太聰明,才無法反省。

怎麼說?

吳起的聰明,使他即便大方向戰略錯誤,也能用戰術上的優異表現創造個看似華麗的假象(例如成功復仇),甚至短時間內取得不錯的成果(例如幹掉老婆後,馬上得到當魯國將軍的機會;在魯國打了漂亮勝仗,馬上就可以跳槽魏國)。

另一個原因是運氣太好:故鄉待不下去,正好去國外留學;被教授曾子退學,正好改學兵法;被魯國開除,正好跳槽更讚的魏國;魏國混不下去,正好空降楚國卿相。也不知這樣的運氣是福是禍。

於是聰明、運氣好的吳起更難看到自己的問題,甚至為了追求短期看似華麗的假象,更不願承認自己有問題,自然難以反省,所以一步步越賭越大、所以永遠都在把事情做對,而沒有做對的事。

6.

吳起執著於當卿相的想法,簡直可笑。

綜觀歷史,卿相常有,吳起不常有。有遠遠超乎卿相的成就,還去跟田文計較卿相的職位,說明吳起慾望簡直無底洞,到了個偏執的地步。

要說功名,光是吳起跟田文提出的三大點,就證明吳起原本已經自認成就不輸卿相,卻為了一句「不為卿相,不復入魏」,去爭個沒意義的虛名,最終因為慾望過大而被公叔鬥走。

你要說他說到做到,正確。你要說他只會說不會做,還是正確。

怎麼說?

吳起說要當卿相,所以認真去爭取,得到卿相地位後也努力在做,說到做到。

但吳起對於追求當卿相,只追求頭銜和「吳起是個厲害卿相」的虛名(雖然不否認他確實比很多卿相都厲害很多),而不顧卿相應有的實質經營責任,只會說不會做。

田文這種默默耕耘的高手才真的是實在的卿相。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如同道德經「虛心實腹」的精神,人要強健身心,也要虛懷若谷。強健身心不容易受傷;虛懷若谷即使受傷也能坦然面對。

7.

前面公叔陷害吳起的部份,說到吳起的弱點在廉潔、在意名聲。

廉潔怎會是弱點?

孫子兵法就這麼剛好提點過「廉潔可辱」。

在團體裡,一般躲不掉有那麼點「大家一起A公司」的情境,大到貪汙,小到上班時間偷偷跟同事聊八卦混時間。

要是真的出名的廉潔,表示吳起有點名聲潔癖。以吳起的人品,我相信肯定不是道德潔癖,而是愛面子。

潔癖是一種執著,有好有壞。

好的一面,它讓你堅持完美、防止漏洞;壞的一面,它讓人知道如何讓你抓狂。

公叔的策略正是利用吳起的執著得逞。

8.

總歸一句,吳起就敗在愛表演。

表演廉潔、表演愛護士兵、表演能力超爆強的官員、表演剽悍大男人,所以拒絕被公主壓在底下…

就因為自卑,整個人生都為了當上主角、接受別人掌聲而活,越陷越深,可悲至極。

人生是自己的,盡力演出、盡力博得掌聲即可,不必為掌聲而活。

有缺點就試著改進,但不必為了掌聲自欺欺人、扭曲自己;有噓聲也應坦然面對,但要維持灑脫,不必用噓聲定義自己。

萬物本就不完美,世界也不完美,可是由我們構成的世界,不也很美?

吳起可以坦承自己年輕時能力不足,所以處處面試失敗;可以從過去失敗獲取教訓就好,不必用「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高遠目標掩飾自卑;可以灑脫面對自己老婆是齊國人所以當不上魯國將軍的事實;可以像田文一樣,默默把國家根本問題處理好,而不去搶戲份;可以不那麼執著於卿相地位;可以不必為了打造「吳起是個超強卿相」的名聲,急著鏟除楚國貴族…

我想,吳起人生最後幾年,多少領悟了上述這些道理,只是騎虎難下,為了一個容身之處越賭越大、越陷越深。

臨終時會後悔嗎?

回想當年那個穿上正式服裝,昂首前往他國面試的自己,縱然做錯很多決定,搞得後來為此付出生命,為了青春夢想屢仆屢起、連滾帶爬也是種浪漫吧!

人生誰不是在不完美的情況下,負重前進呢?

也許,就算給吳起重頭來一次的機會,看著年輕時西裝筆挺、第一次踏出家門前往面試的自己,還是會義無反顧把同樣的人生重來一次吧!

全文完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深挖書中知識、延伸思考、分享有料好書,成為你的閱讀夥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吳氏族譜溯源記載有關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吳承順,及吳坤二、吳吉甫、吳五四郎等家譜載及其地域遷移與墓葬修復情況。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殺盡所有,為帥生存。殿定贏局,為上古爭。 人在下棋,為根本存。殿定棋風,為現時爭。 榮華所有,為原生存。殿定中華,為中國爭。 貴臨下棋,為次生存。殿定中華,為台灣爭。 胡榮華應該會說:主帥這一章,要定下結論了,馬上治天下,真的哪麼難?是因為美國人? 吳貴臨應該會回答:不!是中國人,老師不想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問吳起可有悔?堅持理想,初心不變,心之所善,擇善固執,何悔之有?
Thumbnail
商鞅並不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變法的人。 雖然他看起來受管仲影響很深,但就在商鞅之前不久,有一個跟他同樣是衛國人,同樣在魏國當過官的吳起比他還早。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吳氏族譜溯源記載有關閩粵客家吳氏始祖吳承順,及吳坤二、吳吉甫、吳五四郎等家譜載及其地域遷移與墓葬修復情況。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殺盡所有,為帥生存。殿定贏局,為上古爭。 人在下棋,為根本存。殿定棋風,為現時爭。 榮華所有,為原生存。殿定中華,為中國爭。 貴臨下棋,為次生存。殿定中華,為台灣爭。 胡榮華應該會說:主帥這一章,要定下結論了,馬上治天下,真的哪麼難?是因為美國人? 吳貴臨應該會回答:不!是中國人,老師不想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在吳軍《見識》書中第六章職場的盲點與破法,「職業中的帝道、王道與霸道」專文中,作者引用《史記》描述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過程來闡述「帝道、王道與霸道」不同概念,及執行「信念」後的職場結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問吳起可有悔?堅持理想,初心不變,心之所善,擇善固執,何悔之有?
Thumbnail
商鞅並不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變法的人。 雖然他看起來受管仲影響很深,但就在商鞅之前不久,有一個跟他同樣是衛國人,同樣在魏國當過官的吳起比他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