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分級由醫療單位所組成,醫療單位又依法規分為兩類,診所與醫院,其中醫院又依服務類型、服務任務等分為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現行的醫療機構分級分層也從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組成,其中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如同爬塔過程(也許存在醫療資源分布的考量),經由評鑑進行升級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及對病患的選擇權。
官方數據
如果從最新的112年官方上數據來看,醫事機構服務量調查/ 112年- 統計處醫療機構數量
從數據上來看,醫院的數量幾乎年年遞減,而診所數量逐年攀升,其中醫療院所主要減少的是西醫及中醫醫院,然而西醫及中醫師的執業人數卻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而另一項數據顯示增加的診所種類,又以中醫及西醫為主,可見是跑去開診所或是加入其他醫院了。醫事人員執業人數
這也是現在新聞媒體炒鬧的核心重點,從整體數據來看,其實諸如醫師、護理人員、藥事人員執業人數是穩定逐年攀升的,而最近沸沸揚揚的護理人員,從執業人數上雖確實有所提升,但在醫院(非診所)的執業人數占比卻有明顯突兀減少。依護理人員法定義,護理人員指護理師與護士,若從詳細數據來看,護理師人數近十年來逐年攀升,而護士人數卻逐年遞減,但兩者相加人數確實有再增加,可能的解釋僅能說明更多的護理人員選擇前往診所執業而不是醫院。
醫院病床
- 總床數
- 這是也是現在爭吵的議題之一,從數據來說全體醫療院所的病床數其實是逐年提高的,可醫院的病床數是下降的,當然這與前面所述也可能相互影響,譬如醫院減少、診所增加、醫院護理人員減少等。
- 服務量
- 隨著醫院數量的逐年減少,原先逐年下降的占床率,在112年突現異常的攀升,而住院天數卻也來到了新低,尤其在一般病床更是以驚人的幅度降低。而這樣的現象如果硬要解釋,那可能的原因便是疫情期間習慣有病就前往大醫院,而住院天數的下降可能就是說明,雖然有病,但不是什麼大病,診所便可處理(當然也可能是醫療有所進步或是僅需要短期住院的大傷病突然增加,但可能應該不高)。
醫院門診數
如前面對於醫院病床所述,108年是一個分水嶺,原先年年攀升的門診數到了109年開始有明顯的下跌,但到了111年、112年可能因疫情因素有了明顯的增長,直接回升到108年的水平,然而醫院數量卻也來到新低。
從前面可以看到,醫院數量來到了新低,而現有醫院也不斷提升服務量能,試圖做大做強,擴大帝國版圖,但基層的服務能量-護理人員卻從不斷銳減的醫院場域中,轉向基層診所(其實還有社福單位也會吸走人力-如長照等),而病人卻又湧向醫院,這便是現在面臨到的醫療人力問題。
以上的現象更接近於疫情後的復原期,甚至是最痛苦的時期,而診所遵守市場機制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這是一個健康的現象,因為基層診所的林立能避免小痛小病就往大醫院跑,但病人(錢)卻一股腦地往大醫院跑,如果失衡便會看到診所開始倒閉或減緩成長,而醫院的業務則越發繁雜,醫療資源也會越發不平均。
政策的診治手段不外乎:
- 加強宣導及落實醫療分級
- 可落實方案著實困難,醫者仁心,病人在面前總不能不治,制度又不能過分嚴謹,否則例外事件(如大S)也可能在台灣發生,因此轉診的機制及就近的醫療資源透明、可利用並方便利用,就尤為重要。
- 提升醫療院所診治服務水平
- 大醫院之所以成為病人首選,自然是因為它功能齊全、包治百病,避免舟車勞頓到處跑且有效(不會是無止境的療程與掛號費),提升診所及地區醫院等醫療院所能力及形象。
- 提升醫院收入
- 醫院對於社會有相當高的價值,但對於多數社團或財團而言卻是個虧本買賣,賺到的只有社會聲望,也因此降低醫院對於其他支出的彈性(當然包含人事支出),而避免醫事人員(護理人員)大量外移到診所(牙科、醫美等)較高收入、低風險的類別。
- 醫療糾紛對醫事人員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