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劇本結構時,我參考了以下幾個經典的劇本理論文獻與框架。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劇作結構與理論經典
1️⃣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詩學》(Poetics)的六要素:
- 情節(Plot)👉戲劇核心
- 性格(Character)
- 思想(Thought)
- 言語(Diction)
- 音樂(Melody)
- 景象(Spectacle)
2️⃣ 古斯塔夫·弗萊塔格(Gustav Freytag)
弗萊塔格金字塔(Freytag's Pyramid)的五段式結構:- 開端
- 上升
- 高潮
- 下降
- 結局
此敘事方式,適用於許多傳統故事模式。《哪吒》遵循此結構,主角從:誕生→掙扎→衝突高潮→對抗命運→結局的突破與成長。
3️⃣ 席德·菲爾德(Syd Field)
《劇本寫作基礎》(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三幕式結構(Three-Act Structure):
- 第一幕(Setup):介紹角色與世界觀。
👉改編哪吒成為「魔童」的設定。 - 第二幕(Confrontation):角色遭遇挑戰與衝突。
👉哪吒試圖掙脫命運、與敖丙建立友誼與對抗。 - 第三幕(Resolution):劇情收尾。
👉哪吒與敖丙的命運共同體,攜手突破天劫宿命。
4️⃣ 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
《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
- 冒險的召喚:哪吒的出生註定不凡,但被視為「魔童」承受偏見。
- 導師的指引:太乙真人雖然搞笑,但給予哪吒重要的成長機會。
- 決戰與重生:哪吒與敖丙聯手抗天雷,最終擺脫宿命,實現「我命由我不由天!」
5️⃣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故事》(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人物驅動情節(Character-Driven Plot)
👉哪吒的核心衝突來自於他與世界的對抗,他的成長推動了劇情發展,而不是單純被命運擺布。
6️⃣ 布萊克·史奈德(Blake Snyder)
《搶救貓咪!》(Save the Cat!)
打破「傳統三幕式」的節奏方式:
- 開場(Save the Cat Moment)
👉哪吒雖是魔童,但他內心善良,這讓觀眾能夠接受他。 - 催化劑(Catalyst)
👉哪吒知道自己是魔丸轉世,激發他的內心掙扎與行動。 - 黑暗時刻(Dark Night of the Soul)
👉哪吒的魔化與清醒。
📚其他參考書籍與學術論文
林立仁,《類型電影:好萊塢經典敘事研究》
📌探討類型電影與經典敘事模式,適用於《哪吒》的英雄成長模式分析。
David Bordwell,《敘事的詩學》(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分析電影敘事技巧,如何通過畫面語言與情節設計影響觀眾情緒。
Kristin Thompson,《Storytelling in Film and Television》
📌探討影視劇敘事與角色設計,適用於分析哪吒如何塑造出「逆天改命」的敘事張力。
這些劇本理論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哪吒》的敘事手法,也能看出餃子導演如何融合無厘頭、英雄之旅與傳統中國神話元素,讓故事在情感共鳴與劇情張力之間達到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