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不是一種詛咒?
—— 從選擇焦慮到注意力危機
「你不是唯一被知識詛咒的人。」
這句話出自《復仇者聯盟4》,當薩諾斯對鋼鐵人說這句話時,隱含的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當一個人擁有足夠多的知識,他的選擇變多了,理論上能夠做出更理性的決策,但同時,他也開始為無數種未來可能性焦慮不已。
而我最近在思考的是——自由,會不會也是一種詛咒?
選擇越多,焦慮越大

小時候,當電影還是靠DVD出租店租來看的時代,選擇電影是個簡單卻困難的事情。我可能原本只打算租一部最想看的片子,但站在架前,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總會忍不住再挑一部。但第二部該選哪一部?選擇越多,猶豫也就越大,因為選了A就意味著放棄B,而我永遠無法確定自己選的這部,會不會是個雷?
當時這種困擾已經讓人頭疼,然而到了今天,這種「選擇焦慮」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現在的串流平台讓我們隨時能觀看各種電影、影集、紀錄片,從Netflix到Disney+、HBO,我幾乎訂閱了所有主流平台,理論上我擁有「完全的自由」,不再受限於DVD租片的選擇範圍,隨時可以觀看任何想看的內容。
但結果呢?我反而更不知道該看什麼。
每當打開平台,看到無數的選項,我開始猶豫,結果可能花了十幾分鐘挑選,最後卻選不出來,乾脆關掉電視,什麼都沒看。 這和當年站在DVD出租店櫃檯猶豫不決的自己,並沒有太大差別。
這種「自由」,讓我變得更難決策,而當選擇變得無限大,機會成本的壓力反而讓人焦慮。
短影音時代的注意力稀缺
現在的媒體環境更加加劇了這種困境——短影音的興起,進一步摧毀了我們的專注力。

TikTok、YouTube Shorts、Facebook Reels,這些短影音的核心機制,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透過強烈的視覺與聲音刺激,讓你的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快感,進而讓你忍不住「再看一個」。
短短30秒或1分鐘的影片,看起來不會佔用太多時間,但一滑再滑,突然就過了20分鐘,卻回想不起來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這種「資訊快餐」,帶來的是即時滿足感,但卻讓我們的專注力逐漸喪失。
我發現自己也陷入這種困境
過去,我每天都會固定花時間閱讀,可能是早上醒來後的30分鐘,或者是在通勤的時候讀電子書。一週下來,我至少能看完一本書。
但最近,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
如果書的開頭不夠吸引人,我的耐心可能在前10%就耗盡,開始覺得內容不夠有趣,或者無法感受到有立即的改變時,便容易選擇放棄。

我開始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被短影音時代重塑過的注意力焦慮」。
當我們習慣了短而快的資訊,大腦對長時間的專注已經變得不耐煩。這就像吃習慣了高糖分的食物後,突然讓你吃一頓清淡的餐點,會覺得無味、乏味,甚至無法滿足。
這種自由,真的是好事嗎?
我們該如何找回專注力?
現在的環境已經讓我們無可避免地陷入這種注意力消耗戰,那麼要如何找回專注力?
✅ 刻意限制資訊來源——不要讓演算法決定你每天接收的內容,而是主動選擇閱讀、觀看的題材。
✅ 恢復長時間閱讀的習慣——即使只能讀15分鐘,也堅持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深度閱讀,訓練大腦耐心。
✅ 避免無意識滑手機——設定「數位斷捨離」時間,比如睡前不看短影音,轉為閱讀或聆聽長篇播客。
自由是詛咒,還是能力?
當選擇變得無限,反而讓人無所適從;當資訊變得碎片化,反而讓人難以專注。這種「過量的自由」,如果沒有適當的自我管理,的確會變成一種詛咒。

但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掌握自己的選擇權,有意識地控制資訊的輸入方式,學會專注並享受長時間思考的樂趣,那麼這種自由,就不會是詛咒,而是能力。
問題不在於自由本身,而是我們是否有能力駕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