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最近在寫碩士班的申請,剛好來回顧了一下我的大學生活,首先我想聊聊關於選校與選系之我的看法,這些想法和意見只是基於我的經驗,也因此以下所提及的文組都以文學,社科院為主。
相信很多人都一樣,雖然可能知道自己對哪些比較有興趣,但是也沒有這麼絕對,而且選志願的這個時期,學校也會有很多招生的跟生涯輔導,因此聽了很多資訊後,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很模糊,特別是本來就沒有哪個科系有很強烈興趣的人。
再加上最常遇到的難題- A大學B科系 vs B大學A科系
也就是選校選系的問題。
現在學校普遍會建議大家都會選系,因此我想提一下不一樣的建議。
開始之前有兩個我高中的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
我之前在高中選志願的時候,有一個傑出學長回來演講,演講結束,我就有私下問他,要念什麼才能和他一樣在那個地方工作,他就跟我說,念什麼不重要,重點是你能不能全力投入你的領域,然後透過你的專攻解決問題,我聽完覺得滿有道理的。
第二個小故事
是我高中老師,他很年輕,他當時是私立頭和國立尾再選擇,後來因為不想離開台北就選了私立,讀完大學後又去英國念了研究所,回來找工作時,別人問他哪一個大學畢業,他說英國碩士,那個人再問了他,我是問你大學唸哪裡。(然後工作機會當然就沒了)。
這個讓我想到一句話, I mean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清槍衝
回到正題
首先,在選校選系有個大前提,就是你真正想讀的系想做的工作,沒有執照的問題(比如:社工系)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選系。(順帶一提,要仔細看好考執照的要求,舉例:導遊領隊、華語教師等等,這些都沒有科系要求,不一定要念這個科系才能考。)或者是你對某個系有強烈的興趣,沒念到會後悔一輩子的那種。
我接下來都是以沒有對某個科系有強烈興趣的人為前提。
先說我的結論,以我自己的看法,選校絕對大於選系。
我覺得選系沒這麼重要的原因也很簡單,一來是文組的科系絕大部份都是互相有關係的,很少完全跟其他系沒有關係,因此如果是相近的科系本來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你感興趣的部分,最常見的例子像是歷史和政治的關聯性就很大(這部分還可以涵括東亞系等等),或是華語系和中文系的關係、民族系、哲學和社會系列等等。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是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而不是特定的某個學問。像是如果想知道亞洲國家的外交,那你從歷史、政治、區域研究等等學科都可以從不同的立場觸及到。又或者是一樣可以幫助你做到你想做的這件事,像你可能想當華語老師,不一定只有華語系可以選,修其他外語系再上華語師資課程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說你不用只限制在這個科系學習,也可以將自己正在讀的科系連結回你想讀的科系(當然這些系依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確也有相同之處,可以看一下各校的選課系統)
二來,另外現在都有雙輔制度,還有轉系,畢竟文組本來就偏冷門,一般不會有太高的門檻,或是很單純的去上其他系的課也可以,我就很喜歡跑去上其他系的課,你終究可以上到自己想要的課。至於科系出來會不會影響出來找工作這件事,我自己的經驗是會!但是相較於其他學院不太嚴重,因為本來文組專長就不太明顯因此很少限定只有某個科系才能做,也因此你有機會可以證明你有實力。
選校的優勢
資源豐富
說到學習,文科都需要很廣泛的學習, 你很難只專注在一個領域,而是需要什麼都知道一些,也或是單純感興趣,總之可以選的課程當然是越多越好,因此選校的優勢在這裡出現,一般比較好的學校的課就是開的比較多,這個你可以從每個學校的網站上找到他到底每年開什麼課,開了哪些課,無論是本系,他系、通識、甚至是語言課,體育課。以外語課來舉例,比較直觀,一般越好的學校外語課程越多,(當然這可能對有外語系的學校比較有利),學外語對文組還滿重要的(這是我最後悔沒做到的一件事)畢竟多一個專長,冷門外語,出了學校大概只剩下網路家教才能學了,或是體育課,你在學校外面專門上一堂體育課很貴的,而學校什麼體育課都有,什麼國標舞、匹克球、皮拉提斯等等。
另外比較好的大學資源就是比較豐富,像是各類型的計畫或是獎學金和交換學生計畫,(我覺得交換學生應該是大學中最應該參加的一個活動),以交換留學來舉例,好的學校可以交換去的學校越多,因此也可以查查你的想要去哪個國家哪個地方交換,我自己覺得有一個很有趣的指標看學校有沒有可不可以交換到非州的,能有非洲學校的都是比較好的大學,只有他們才有閒情逸致去簽非洲的學校,其他學校可以交換到的地方就少很多了,像我們學校的交換名額很多,所以只要你想去都會上,另外有很多交換留學都不用錢的,獎學金可以拿好拿滿,還有短期的交流計劃,集中課程等等,也要注意的是有些資源不一定是(有效的?),像是某些學校媒合學生去工廠or飯店當血汗勞工這個還真不如自己去找工作,因此招生的不要全信。
名聲好聽
雖然這件事在學生期間就常常被拿出調侃,但在出社會後,真的深切感受到國立大學的威力。印象最深是有一次找打工,別人問我會不會英文,我其實不會英文,但不想直說,就說我是某某大學的學生,他就自動把我歸在英文組時薪多20,找工作時常常被面試官說國立大學厲害誒,覺得多少有加到分,我其他同學都有類似的感覺,當然有些科系也會被青睞,但是文組的工作很少硬性規定,加上前面所說的雙輔,因此科系限制還好,而且科系不對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被校名擋掉(雖然常常調侃文組沒飯吃,實際上找工作不難啦(問題是低薪))。
同儕
相信大家都知道同儕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大學和國高中不一樣,你遇到的人會是各式各樣的也不再是集體行動,同儕在很大的程度上比硬體設備重要的多,也越可以讓你開眼界,舉例而言,學校不同社團的豐富度就會差很多,尤其很多活動要多人參加才玩得起來,還有同學之間的影響,上課時討論的活躍度,甚至是多人組隊的商業競賽等等,在大學已經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發展或是有著深厚的知識,因此你所可以得知的知識很大一部分都會取決於你的同溫層,除了知識以外,你能否得知你所需要的資訊會決定你和別人的差距,像是獎學金、出國參訪、實習機會這些都不一定會寫出來(就算會寫出來,你也不一定找得到),像我們學校的學海築夢計畫都很多都靠口耳相傳,而往往會收集資訊的人,就是成績好的人(東大特訓班的台詞)。
小結論
說回來,不選系最大壞處就是念不到你要的科系,所以選擇的時候,你要理清自己你到底想念什麼,你對什麼感興趣,如果你有一定要某某系不念的話未來就是要走這條路,那就是選系,但是如果你沒有這麼絕對,還沒想好,或是只是覺得自己不討厭,可以考慮選校。
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只聽別人說,要自己去查學校的資料。
最後提一下,大學的科系不一定是你的最終科系,因為你還有研究所喔XD
不知道該哭還笑,我畢業時才發現念研究所的人真的很多誒,原本說不念的同學都跑去唸了,另外我的理組朋友全部都去念碩士了沒有例外,在日本目前聽到的也是理組一定要念碩士,我學長是興趣在理科,但是當時數甲爆炸於是大學唸會計,然後碩博士再轉回理科。而我覺得文組很快就會走上跟理組一樣的路吧,像我之前工作的地方,只有我不是碩士以上哈哈哈
雖然依然要看教授的態度,但是的確很多人研究所和大學是念不一樣的領域,更不用說,很多研究所本來就沒有大學部,像是區域研究啊宗教啊還有近年名聲不太好的國發所等等,因此不用覺得大學就是最後了因為還有研究所,當然要不要念研究所,可以交給大四的你決定就可以了。
未來的趨勢,可能會變成全員碩士吧~
總之祝大家填志願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