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與環境災害,全球城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城市不僅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的韌性,使其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減少災害風險並確保社會與經濟的穩定,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作者|陳翌庭
編輯|施宜蓁
—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率上升,全球城市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如颶風、洪水、熱浪、乾旱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面對這些風險,「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應運而生,強調城市需具備適應、緩解及快速恢復的能力,以確保居民福祉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遷對城市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事件加劇,全球暖化導致高溫天數增加、暴雨頻率提升,使得都市熱島效應、洪水與土石流風險升高。另外部分城市因降雨減少而面臨乾旱,另一些則因極端降雨導致水災,威脅基礎建設與民生供水,面臨水資源的挑戰。基礎設施脆弱是一項問題,許多都市設計未考慮氣候變遷,導致公共交通、電力、供水系統在極端天氣下容易崩潰。除此之外,氣候變遷影響農業、漁業、房地產與保險市場,也加劇貧富差距,使弱勢群體更難應對災害,使得經濟與社會受到衝擊。

那如何打造韌性城市呢?關鍵策略包括
1. 強化基礎建設,提高城市適應能力
- 海綿城市(Sponge City)設計:透過可滲透地面、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手段,減少城市淹水風險並回收雨水。
- 強化防洪設施:建造更有效的排水系統、提升堤防高度、發展智慧水利管理技術,以降低洪水帶來的破壞。
- 提升建築耐災能力:規劃耐熱、抗震、抗風的建築標準,鼓勵使用低碳建材與節能技術。
2. 發展綠色科技與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 智慧能源管理:利用物聯網(IoT)和AI技術優化能源分配,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降低碳排放。
- 智慧交通系統:發展低碳交通,如電動公車、自行車共享系統、智慧號誌,減少交通擁堵與污染。
- 城市數據監測:建立氣候數據庫,透過大數據與AI預測天氣變化,提高防災效率。
3. 政策與法規推動可持續發展
- 碳中和與淨零目標:制定城市減碳計畫,鼓勵企業與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動碳交易市場。
- 綠建築與土地利用規劃:引導都市擴張採取環境友善模式,例如推動混合用途區域開發,減少通勤距離。
- 氣候適應基金與保險:政府提供氣候風險保險補助,提高企業與個人對極端氣候的應對能力。
4. 提升社區參與與公民韌性
- 加強公眾意識:透過教育與宣傳活動,提高市民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鼓勵個人行動,如節能減碳、雨水回收等。
- 社區應變計畫:建立社區應急機制,如社區防災演練、志願者網絡,以確保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應對。
- 公私協力合作:政府與企業、非營利組織共同推動氣候行動計畫,提高資源整合與執行效率。
成功案例如
- 荷蘭阿姆斯特丹:運用「水上社區」概念,建造浮動住宅與適應性建築,以應對海平面上升。
- 新加坡綠色城市計畫:透過綠建築法規、雨水回收系統、智慧能源管理,成功降低碳排放並改善城市氣候。
- 紐約城市韌性計畫(OneNYC):透過強化基礎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政策,提高對颶風與洪水的抵禦能力。

韌性城市的建設不僅是對氣候變遷的應對策略,更關乎城市的未來發展與居民的生活品質。透過基礎建設強化、智慧科技應用、政策規劃與公眾參與,城市能夠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減少損害,並加速恢復與適應能力。隨著全球氣候挑戰加劇,各國政府、企業與市民都應積極投入,共同打造真正具備韌性的城市,確保下一代能夠在更安全、可持續的環境中生活。

—
參考資料
SDGs 目標13|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環境 #永續環境 #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