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液的形成過程
尿液的產生主要透過腎元(Nephron)進行,分為三大步驟:
1️⃣ 過濾(Filtration) –「初步篩選」
📍 地點:腎小球(Glomerulus)
✔️血液經由腎動脈進入腎小球,水分、葡萄糖、鹽分、小分子廢物(如尿素)會被過濾進入鮑氏囊,形成原尿(原始尿液)。
✔️**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紅血球)**不會通過腎小球,會被保留在血液中。
🔹 關鍵點: 腎小球就像一個「濾網」,確保血液中的養分與蛋白不被濾掉,但尿素、毒素會被過濾出來。
2️⃣ 再吸收(Reabsorption) –「回收有用物質」
📍 地點:腎小管(近曲小管、亨利氏環、遠曲小管)
✔️大量水分、葡萄糖、氨基酸、鈉、鉀等重要物質會被「回收」,重新進入血液,以防止流失。
✔️亨利氏環 負責調節尿液的濃縮程度,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
🔹 關鍵點: 如果沒有這個步驟,我們每天會排出超過180公升的尿液,而不是約 1-2公升!
3️⃣ 分泌與排泄(Secretion & Excretion) –「排出廢物」
📍 地點:遠曲小管 & 集尿管
✔️腎小管會主動分泌氫離子(H+)、鉀離子(K+)、藥物代謝物等廢物進入尿液,幫助身體維持酸鹼平衡。
✔️最終尿液進入腎盂 → 輸尿管 → 膀胱,等待排尿。
🔹 關鍵點: 這步驟確保身體將毒素、過多鹽分和水分排出,以維持體內平衡。
❗ 為什麼會有蛋白尿?
🔍 正常情況下,蛋白質不應該出現在尿液中! 但當腎臟的「濾網」受損,導致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Albumin)從血液中漏出到尿液,就會出現蛋白尿(Proteinuria)。
🩺 蛋白尿的成因
蛋白尿通常與 腎臟的過濾功能異常 有關,主要原因包括:
1️⃣ 腎小球受損(濾網破洞)
📌 疾病類型:腎炎、糖尿病腎病變、腎病症候群
✔️腎小球(Glomerulus) 是腎臟的過濾裝置,負責篩選血液中的水分與小分子物質,但保留蛋白質和紅血球。
✔️如果腎小球受損,濾網變得「漏水」,蛋白質就會滲透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常見於:糖尿病腎病變、慢性腎臟病(CKD)、腎絲球腎炎等。
2️⃣ 腎小管功能異常(蛋白質回收異常)
📌 疾病類型:腎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屬中毒
✔️腎小管(Renal Tubule) 主要負責回收有用物質,包括少量滲漏的蛋白質。
✔️如果腎小管受損,就無法有效回收蛋白質,導致蛋白尿。✔️常見於:腎小管疾病、重金屬中毒(如鉛中毒)、某些藥物副作用(如NSAIDs、抗生素)。
3️⃣ 高壓力導致腎臟負擔增加
📌 疾病類型:高血壓、劇烈運動、發燒
✔️高血壓 會損害腎小球,使蛋白質滲漏到尿液中。
✔️劇烈運動或發燒 可能導致短暫性蛋白尿,但通常是暫時性的,休息後會恢復。
✔️腎動脈狹窄(Renal Artery Stenosis)會影響腎臟的血流,導致蛋白尿。
4️⃣ 暫時性蛋白尿(Transient Proteinuria)
📌 非腎臟病變,但短暫出現蛋白尿的情況
✔️劇烈運動後:運動增加腎臟壓力,可能導致短暫性蛋白尿。
✔️發燒或感染時:身體發炎時,腎臟的過濾功能可能受到影響。
✔️脫水:水分不足時,尿液濃縮,可能暫時出現蛋白尿。
✔️姿勢性蛋白尿(Orthostatic Proteinuria):年輕人站立時可能出現蛋白尿,但平躺時會消失,通常無害。
🩺 如何知道自己有蛋白尿?
🔍 檢測方法:
✔️尿液檢測(尿蛋白試紙):簡單、快速,初步篩檢蛋白尿。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更精確檢查腎臟是否受損。
✔️24 小時尿蛋白測試:測量一天內的蛋白尿排出量。
✔️腎功能檢查(GFR、腎臟超音波):評估腎臟健康狀況。
📌 總結
✅ 尿液的形成 包括 過濾 → 再吸收 → 分泌 & 排泄 三步驟。
✅ 腎小球 過濾血液,但應該不會讓蛋白質流失。
✅ 蛋白尿 = 腎臟的「濾網」異常,導致蛋白質滲透到尿液中
✅ 蛋白尿常見原因: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劇烈運動、發燒
✅ 短暫性蛋白尿 可能因運動、脫水或感染引起,通常不嚴重
✅ 長期蛋白尿 = 腎臟病變的警訊! 建議進一步檢查腎功能
💡 如果發現蛋白尿,建議諮詢醫師,進行腎功能檢查(如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 GFR 測試),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