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要當行動心理師,竟然不是先學專業,而是要學理財?這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各位已經讀過「決定走上行動之路」這篇文章,大概可以猜想到,這是跟生活能否承受波動有關。
行動心理師是個「論件計酬」接案型的工作。因此,件數多寡,自然影響到收入。而因著機構的特性、以及會計年度的切換,行動心理師會有顯著的「大小月」。再者,因為不是月薪,也沒有年終,所以遇到無預警的無法工作,小則像是幾天的颱風假,大則像是2-3年前covid-19的居家隔離時期,可能會數個月沒有收入,這些都需要一點儲蓄來保持自己的生活穩定性。
其實不管是不是行動心理師,能否在自己的儲蓄裡,依照每個月的花費,設置幾個月的安全水位(也有專家稱之為「緊急預備金」),都是很重要的生活規劃。一般來說,六個月應該是基本的安全水位,但如果還是存不到這個金額,那麼給自己三個月不工作也能活下去的空間,或許是第一步可設定的目標。
我覺得心理師是個高投資的行業,即使開始工作之後,每個月需要支出的課程、督導、甚至自己做治療的費用,可能都會花掉你至少1/3~1/4的收入,有時甚至更多。那麼可運用的金流就會變少。
常常聽有些夥伴抱怨「生吃都不夠的,哪來可以曬乾(請唸台語)」,意思是,現金流都入不敷出了,哪還可以儲蓄。但有時候就真的得要如此,先逼迫自己,在花費之前,依照自己的能力,每個月小額儲蓄,有存就會累積。至於怎麼存,定存、定期定額基金、還是投資型保單等等?我不是理財專家,沒有具體的建議,大家可以找自己信任的理財專員諮詢。
當你盤算自己可以承受3-6個月不一定有穩定收入也可以活下去的時候,或許就是可以投入行動心理師行列的時刻。當然,如果你很有把握一投入就可以快速累積案量、演講、或其他收入,那麼,也不一定要等到有安全水位,就可以一起來冒險啦~~
許多行動心理師的案源來自於學校和各社福機構。學校會有寒暑假,以一個學期18週來計算,可能學期初會先申請,大概開學2-3週才會開始媒合心理師。所以工作多半是9月中或3月初會接到聯繫,有些學校可能會在寒暑假先聯繫,但也是要等到開學才進行。不只是個案,演講或工作坊也是,因為都是一期一會,有計劃、有經費,才會有工作到心理師手上。
因此,可能學期中,比如3-6月、9-12月之間就算是大月,案量、演講都會偏多,有時為了核銷,學校也會催促心理師們要在期限內做完諮商的週次或是完成演講場次。那麼寒暑假,就會完全沒有這一個部分的個案與收入。
可能有人會問,那機構就不會有大小月啊?可是機構有會計年度。比如年中7月,以及年底12月,可能都會提早關帳。如果沒有趕在關帳前申報的工作給付,就會拖到下個月、甚至下下個月才能領得到酬勞。尤其遇到過年,當月大概只會工作兩週,機構的薪資有時會等到年後才給,突然會覺得自己是坐吃山空還要包紅包給老小的三明治人QQ~~
還有一種狀況,是完成後一次給付的類型。像是學校向家庭教育中心申請經費,一位家長可以有8次的親職諮詢,既不是按次、按月,而是8次完成後,隨紀錄與結案評估一並繳交後,才會核准該案的費用,因此多半是學期末才會領到這一整個學期工作的酬勞。
大概只有部分的演講,是當場支付現金的,你才會在工作後就立刻拿到錢,否則多數的支付都是延遲的,而且與月薪不同,每一筆收入的給付時間都因為機構的屬性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每個月能領到的薪資都有所差異。
開始當行動心理師之後,每次遇到放假,都會有很糾結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不用工作,能夠喘口氣,是滿開心的,但因為是論件計酬,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也是滿現實的。
不同的諮商所/治療所或診所的做法不同,一般而言,都是依照人事行政局與縣市政府的休假公告來進行。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會跟個案調整工作時段,補上放假暫停的治療,但也曾有個案不覺得這是為了穩定每週一次的見面,而覺得是心理師為了賺錢而做的調整。
是,也不是。不可否認,補了時間之後,確實就不會影響收入,也能幫助個案,維持每週一次治療的結構。只不過,如果不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的安排,可以讓心理師自己也能有不同的眼光和心情來看待這些預期或不預期的假呢?
有些人可能在工作量少的時候,安排進修、出遊,或是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但有些人則會很焦慮,急於找別的工作補上小月期間的收入缺口。記得在疫情期間,我曾寫過關於「你允許自己無所事事嗎?」。當時突然間幾個月沒有辦法現場接案,視訊工作的模式也還沒有被建置,幾乎行動心理師們都經歷過一陣恐慌。好像經過那一場混亂之後,更意識到,平時若能夠練習放空,在變動時,比較能安頓自己在沒有結構與收入時的不安與焦慮。此時,如果前面的「安全水位」比較高,相對也會比較有空間讓自己探索沒有工作時該如何安排的自由度。
在行動心理師的這五六年期間,我雖享受了工作時間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需求來調整與安排,但同時也經歷了自己得要能接受薪資水準也會依照工作量的多寡起伏。有時候小月的收入只有大月的2/3或甚至一半,這時候真的需要居安思危,在大月時留一點本錢等到工作量少的時候吃老本啊。但我必須說,有所失也會有所得,能接受這樣的波動,也就可以開拓屬於自己的工作步調,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