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靠行的評估和選擇?行動的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每一個執業心理師,都需要有一個「執業登記」的地方,俗稱「靠行」。 要怎麼評估、選擇,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構,發展自己的行動之路,也是需要一點小心思的~~


諮商所、治療所與診所的差異


我覺得目前坊間的諮商所和治療所,工作內容差異不大,主要是負責人的身份別不同,才會有名稱上的差異。諮商心理師開立的叫做「OO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開立的叫做「XX心理治療所」。真正有差異的還是在「工作的族群」與「治療取向」上的差別。但即使負責人的身份有別,目前看到的多半不會限定治療所只接受臨床心理師靠行,或諮商所只有諮商心理師,意思是大家都是一家人?!哈哈~

診所的部分,目前有心理師進駐的診所,主要還是以「身心診所」為主,通常都是有精神科醫師看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需要心理治療同步進行的,就會提供診所內的心理治療資源。另外也有聽過復健科、小兒科提供早療或兒童發展相關治療,但這部分就多以臨床心理師為主。

諮商所/治療所和診所最大的差異,應屬個案來源是否接受精神醫療、藥物的評估與治療。社區裡面,許多第一次走進諮商所/治療所的個案,是沒有就醫經驗的,因此有時候也必須評估,是否需要轉介個案前往就醫。所以整體而言,病況的嚴重性和複雜度,診所或許會比諮商所/治療所的個案,要困難一些,但也不一定是絕對。

接下來我談談靠行之前幾個需要了解的部分


拆帳比與行政職責


行動心理師通常都是按件計酬的,即使你只有固定在一個機構(以下的機構,泛指諮商所/治療所/診所)工作,所有個案都由此機構轉介、提供。因為若是按月薪給予,通常就叫做專任心理師,角色職責會有差異。

我目前聽到的拆帳比,從心理師8:機構2到心理師5.5:機構4.5都有。但常見的還是7:3和6:4。拆帳之後還有所得稅的問題,也需要確認繳稅的部分,是內含在拆帳裡,還是需要另外支付。一般來說,拆帳是不包含所得稅的,若機構提供扣繳憑單,那稅務就是每年五月心理師自行處理。但有些機構,像是診所,所有心理師的所得可能都包含在診所的所得時,負責醫師通常會先代繳所得稅,再向心理師收取,那麼就必須包含在拆帳扣款中。

機構所收取的拆帳/行政費,多半用於場地(房租、水電)、行政管理費用(專任心理師、或者行政助理)。前者通常沒什麼問題,畢竟機構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空間,給心理師工作,不管是維修或是維護,處處都要錢,即使單純租借場地也需要費用。

後者就比較容易成為機構和心理師之間有爭議之處,像是拆帳比高(指機構收比較多行政費用)的,是否行政人員就要負擔比較多的工作,像是派案、聯繫個案、換時間、空間安排與維護等。有些機構,不只有派案,還會提供演講、課程講師等工作機會給心理師,這些邀約單位事前的聯繫、要準備哪些東西,有些機構是由行政人員作為橋接,有些則轉由心理師自己聯繫,如此一來,心理師所負擔的行政工作就有所不同。

再者,如果機構不只有自費個案,而還包括承接政府方案的治療--像是現在幾乎每個諮商所/治療所都有承接「青壯方案三次的免費治療」,跟政府核銷的過程,包括收集紀錄、治療前後施測、對帳等都是一件瑣碎而費時的事,若沒有行政人員的協助,心理師得要花很多時間處理這些細節。


但,個案相關工作的部分,有些又與工作取向有關。以我自己為例,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認為所有跟個案接觸的過程,盡可能都是由心理師與個案討論完成,因此聯繫和換時間,也應在治療裡確認,此時好像又不太需要那麼多行政的協助,那要給機構那麼多行政費用嗎?

整體而言,我認為拆帳比和所需要的行政事務需要跟機構協商,因為目前並沒有法規制定,機構與行動心理師的拆帳比應為多少,以及多少比例的拆帳就要負擔哪些固定的行政工作。最好是靠行前先有共識,工作中「滾動式」調整的項目,也盡量思考過後再確認,免得接受了高比例的拆帳,卻又覺得自己負擔太多行政工作,感覺不平衡。


專一機構還是多點運作?


靠行之後,還能去其他機構工作嗎?意思是,當一個心理師執登在一個機構之後,還能以「報備支援」的方式前往其他諮商所/治療所接案嗎?回到一開始心理師與機構的共識,有些機構是「不同意」心理師自行前往別的地方接案,意思是,這些轉介都須透過機構來進行。這麼做時,心理師必須評估,機構是否提供足夠的案量,否則,被機構限制只能在一個地方接案,卻又沒有足夠的收入可以維持生活,也並不合理(至於一週要接多少案,是一個合理的收入,改天再聊)。

如果機構不限制心理師自行接洽非由機構轉介的個案、活動,那麼請留意,非執登單位的個案工作(演講或授課不用),務必要進行報備支援,避免受罰。常見的可能是2-3處的工作,以一處為主,搭配1-2處少量的工作。


但我個人覺得即使有不同機構的工作,也盡量避免同時跟太多機構合作,除非你承接的工作多半在同一個區域,否則舟車勞頓就是一個費時費力的事。

理想上,能將工作集中在前後時段、附近的區域,是最好的,像是一趟出門,可以安排2-3個個案,在同一個機構,或附近的地點。但有時並無法這麼順利的時候,如何調節行程就變得很重要。

很常聽到行動心理師大老遠開車/騎車一個小時到某個遙遠的機構,接一個案之後離開。有時個案又no show,由於沒有接到案,沒有紀錄也無法核銷,這一趟就算是白跑。但基於合作的關係,除非個案連續多次如此,可向機構要求結案,等個案準備好再重啟,不然只是單一事件的話,心理師通常只能摸摸鼻子,自己吸收這次的時間成本。


機構的團督與教育訓練是加分還是減分


有些機構在面試時,會表示該機構固定提供團督與特定治療取向的教育訓練,對新手治療師來說,通常是加分的。機構內的團督通常不需要額外付費,而固定時間(兩週一次,或一個月一次是比較常見的),能與其他機構內的同儕交流、討論個案工作的困難與想法,是一個不錯的腦力激盪的機會。

但有一種狀況可能會流於形式,比較沒有學習的效益,就是團體內部大家容易在提案時進入「抱怨」模式,個案工作必然有辛苦之處,在接案過程感覺不知怎麼面對,當然情緒抒發與互相支持能讓心理師們感覺不那麼孤單,但只有抱怨無法回頭檢視自己在個案工作上還能思考的面向,就有點可惜。


至於教育訓練的部分,通常機構會有自己偏好或擅長的取向,有些機構對內部的心理師會以較優惠價格收費,比較少見是免費提供的。只能說比較容易取得相關資訊,並參與相關的訓練。但因為機構會持續舉辦特定治療取向的訓練,若也是心理師個人喜歡的治療模式,既不用花時間規劃如何學習,只要跟著一起學,會有種同儕共學的支持感,一起成長的成就感,我覺得是滿不錯的環境。

有些機構並沒有提供固定的團督或教育訓練,就端看個人是否有進修的意願,自行尋找外面的督導或課程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優點就是比較自由選擇,缺點就是需要有很高的動機和行動力去執行。

但如果機構所選取的學派不是你熟悉、喜歡或擅長的,那麼要不就是放下成見,從頭開始,若真的不想要朝這個方向發展,或許換一個志趣相投的機構,反而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正在遊走於機構之間、或者想要轉任行動心理師的朋友們,有個基本的參照,知道如何評估、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構來靠行,邁向行動之路。




你想成為一個心理師嗎?成為一個心理師之後又該如何自我精進、推進工作、建立自己的專長領域?想在這個沙龍裡,談談我成為行動心理師的心路歷程,一起在心理師這個專業裡,行動、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行動之路 的其他內容
決定走上行動,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想動就可以動起來的。在進入以自己為主體,規劃自己的工作配置之前,如果能多一點時間思考跟準備,或許在進入行動之路會更順暢。 以專任心理師作為跳板? 寫完這個標題之後,我打了個問號。因為,以現況來說,專任心理師確實經常成為行動心理師前置的職涯規劃,就是先找一個
首先,我認為「行動心理師」並不是一個0與1的抉擇,所有的過程不是一分為二,而是慢慢塑形而成。每個人的「行動配置」並不相同,可依照個人的專長、喜好、可接觸的族群而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我適合走上行動之路嗎? 所謂「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行動力強,獨立性較高,可以決定自己要前往哪
決定走上行動,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想動就可以動起來的。在進入以自己為主體,規劃自己的工作配置之前,如果能多一點時間思考跟準備,或許在進入行動之路會更順暢。 以專任心理師作為跳板? 寫完這個標題之後,我打了個問號。因為,以現況來說,專任心理師確實經常成為行動心理師前置的職涯規劃,就是先找一個
首先,我認為「行動心理師」並不是一個0與1的抉擇,所有的過程不是一分為二,而是慢慢塑形而成。每個人的「行動配置」並不相同,可依照個人的專長、喜好、可接觸的族群而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我適合走上行動之路嗎? 所謂「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行動力強,獨立性較高,可以決定自己要前往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心理治療/諮商所可能陷入經營瓶頸,甚至出現收入困難,需從商業模式調整、願景招聘心理師,以及精煉所長經營策略等面向入手。本文探討如何讓心理治療/諮商所脫穎而出。
Thumbnail
講述了社區行動心理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治療/諮商所市場中脫穎而出。從競爭對手「所」的弱點觀點,提出行動心理師可利用更有感情、更有人性的特質,在行銷上提供有彈性的專業服務,並讓潛在受眾瞭解心理師的定位。這種策略將幫助行動心理師在「所」群間脫穎而出。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心理治療/諮商所可能陷入經營瓶頸,甚至出現收入困難,需從商業模式調整、願景招聘心理師,以及精煉所長經營策略等面向入手。本文探討如何讓心理治療/諮商所脫穎而出。
Thumbnail
講述了社區行動心理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治療/諮商所市場中脫穎而出。從競爭對手「所」的弱點觀點,提出行動心理師可利用更有感情、更有人性的特質,在行銷上提供有彈性的專業服務,並讓潛在受眾瞭解心理師的定位。這種策略將幫助行動心理師在「所」群間脫穎而出。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