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步道】內湖科學園區的上班人潮 | 台北漫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內湖科學園區的上班人潮

每天清晨與傍晚,內湖科學園區的街道上總是湧動著川流不息的人潮。這片科技產業重鎮,聚集了無數企業與人才,每一天都在上演著忙碌且高效率的生活節奏。這是我今天一定要在早上上上班時刻經過內湖科學園區,所見到的景象。

raw-image

晨曦初露,科技人的步伐

清晨的內湖科學園區,天色微亮,街道已經開始蘇醒。來自四面八方的上班族們,乘著公車、捷運、機車,或是開著自己的車輛,從台北市區、新北各地甚至更遠的城鎮湧入。他們步履匆忙,臉上帶著或期待或疲憊的神情,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在園區內的便利商店與早餐店門口,總能看見排隊購買咖啡與三明治的上班族。他們一邊查看手機,一邊快速吃完早餐,或者直接帶進辦公室,為接下來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補充能量。這裡的工作者,多數來自科技業、資訊業與其他創新領域,他們的日常充滿了會議、程式開發、專案討論,乃至於創意提案,時間緊湊,步調飛快。

人潮洶湧的午餐時刻

當時針指向中午,內湖科學園區再次迎來一波洶湧的人潮。這一次,不是進辦公室,而是湧向餐廳與外賣取餐點。在這個工作繁忙的區域,午餐時間是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挑戰。附近的美食街、小吃店、便當店甚至是超商的微波食品區,全都擠滿了排隊購餐的上班族。

為了節省時間,許多公司員工選擇團購便當,幾十份甚至上百份的訂單,讓外送員們來回穿梭在辦公大樓與餐飲店之間。內湖科學園區內的餐廳種類繁多,從日式、韓式、中式到西式應有盡有,滿足不同口味與需求,但無論哪一間餐廳,都難逃「大排長龍」的盛況。

有些員工選擇帶著便當到園區周邊的公園或河堤邊用餐,稍微放鬆一下心情,遠離一上午的會議與電腦螢幕,享受短暫的陽光與微風,為下午的工作儲備精力。

傍晚的人潮再度湧現

隨著夕陽西下,內湖科學園區的街道上再次熱鬧起來,這次的人潮方向是往外擴散的——所有的上班族都準備下班離開。一部分人趕著搭乘捷運,另一部分則騎著機車或開車,迎向台北市區與新北的車流高峰。

這裡的交通擁擠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特別是在下班的尖峰時刻,主要幹道常常被塞得水泄不通。許多員工選擇加班,以避開下班的壅塞,或者乾脆約同事在附近的餐廳聚餐,享受片刻的閒暇時光,等車流稍微紓解後再踏上歸途。

內湖科學園區的節奏與活力

內湖科學園區的日常,像是一場不間斷的城市交響曲,由上班族的腳步、車流聲、外送車輛的穿梭、便利商店的結帳聲,乃至於辦公大樓內此起彼落的討論聲所構成。在這裡,每個人都為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無論是工程師在敲擊鍵盤、行銷人員在策劃方案,還是創業者在為產品尋找市場機會,這些繁忙的片段,組成了內湖科學園區的獨特氛圍。

這裡或許充滿壓力,但同時也蘊藏著無數的機會與希望。每一天的上班人潮,都是一股推動產業發展的力量,也見證著科技與創新的進步。這些步履不停的科技人,正是支撐這座城市未來的重要推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宇牛-avatar-img
2025/03/15
好熱鬧!
普普文創-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5
宇牛 真的人很多,會嚇一跳的那種。
avatar-img
普普文創
470會員
3.3K內容數
普普文創、水彩速寫、迷你短篇、文創漫談、心靈雞湯、踏青步道、智慧音樂、美食天堂、超級房間。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為全國經濟水準最高的道府,饒湖的生活節奏快且規律。
Thumbnail
作為全國經濟水準最高的道府,饒湖的生活節奏快且規律。
Thumbnail
清晨五點多的時間從三之輪站出發,不是預想中寧靜、無人的地下鐵站,此時已經有許多日本上班族開始趕赴工作,他們的努力讓我不禁有些汗顏,但想想我也是辛苦工作了許久,才得以片刻休息,算了,不多想,今日就好好往栃木日光世界遺產區域一帶走走吧。
Thumbnail
清晨五點多的時間從三之輪站出發,不是預想中寧靜、無人的地下鐵站,此時已經有許多日本上班族開始趕赴工作,他們的努力讓我不禁有些汗顏,但想想我也是辛苦工作了許久,才得以片刻休息,算了,不多想,今日就好好往栃木日光世界遺產區域一帶走走吧。
Thumbnail
週末下午五點,臺北車站人滿為患。 有鑒於之前站了幾次北高全程的高鐵——1490塊錢買不到一個位置,不得不濃縮成一枚人體膠囊。 這次我學聰明了,提早兩個禮拜訂五點半的回程直達車。
Thumbnail
週末下午五點,臺北車站人滿為患。 有鑒於之前站了幾次北高全程的高鐵——1490塊錢買不到一個位置,不得不濃縮成一枚人體膠囊。 這次我學聰明了,提早兩個禮拜訂五點半的回程直達車。
Thumbnail
生活的日常就是固定時間起床,站牌下一起等公車的是不認識的隔壁棟鄰居,規律搭同一班的火車然後步行到公司,上班下班就是周而復始的循環。朋友對於像候鳥般年度往返長濱,總說還有好多新奇地方可以去啊?確實如此,長濱之於我與其名義上的旅行,更接近一種,僻靜隱修所概念。
Thumbnail
生活的日常就是固定時間起床,站牌下一起等公車的是不認識的隔壁棟鄰居,規律搭同一班的火車然後步行到公司,上班下班就是周而復始的循環。朋友對於像候鳥般年度往返長濱,總說還有好多新奇地方可以去啊?確實如此,長濱之於我與其名義上的旅行,更接近一種,僻靜隱修所概念。
Thumbnail
一天之計在於晨。 早上八點多,準時於火車站與朋友A集合,搭車前往他校的園遊會。 路途不遠,八分鐘,但車廂上的人卻異常的多。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少搭火車,畢竟離家有一段距離。 下了火車,走一小段路,來到學校。 門口聚集了一堆人,是在等人嗎? 喔~不是不是,是九點才能進去啦。
Thumbnail
一天之計在於晨。 早上八點多,準時於火車站與朋友A集合,搭車前往他校的園遊會。 路途不遠,八分鐘,但車廂上的人卻異常的多。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少搭火車,畢竟離家有一段距離。 下了火車,走一小段路,來到學校。 門口聚集了一堆人,是在等人嗎? 喔~不是不是,是九點才能進去啦。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台北市交通正值上班的尖峰時段,路旁出現一個騎著紅白色單車纖細的身影,她是紊亂中的一幅美景!
Thumbnail
台北市交通正值上班的尖峰時段,路旁出現一個騎著紅白色單車纖細的身影,她是紊亂中的一幅美景!
Thumbnail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走過捷運空橋時,早上陽光撒落在緩緩駛離的車廂,另條軌道上正好有一輛列車交錯進入月台。從空橋上的角度能看見以前辦公的那面窗...這是一個在大台北城生活的霉女,展開捷運印章圖樣蒐集的個人生活企劃!
Thumbnail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走過捷運空橋時,早上陽光撒落在緩緩駛離的車廂,另條軌道上正好有一輛列車交錯進入月台。從空橋上的角度能看見以前辦公的那面窗...這是一個在大台北城生活的霉女,展開捷運印章圖樣蒐集的個人生活企劃!
Thumbnail
昨日為了報名一項9月上課的日程,早早七點起床、八點出門,這是以前上班的正常時間,因為路況不熟先搭公車去熟悉路程。 可能是沒去過的地方公車也等了近30分鐘才來,沿途瀏覽外面風景發現跟住的地方街景一模一樣,突然有種我還在原地繞的感覺。 根本沒離開原本的城鎮,可能都是在台灣每個路名都相似,聽著公車每站
Thumbnail
昨日為了報名一項9月上課的日程,早早七點起床、八點出門,這是以前上班的正常時間,因為路況不熟先搭公車去熟悉路程。 可能是沒去過的地方公車也等了近30分鐘才來,沿途瀏覽外面風景發現跟住的地方街景一模一樣,突然有種我還在原地繞的感覺。 根本沒離開原本的城鎮,可能都是在台灣每個路名都相似,聽著公車每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