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客家山居童年記憶中,沒有炒米粉料理印象。炒米粉、金瓜米粉、米粉湯這類料理對我來說,很陌生。
前陣子有人送先生五大片米粉(炊粉),有原味、燕麥、薑黃共三種口味,看著這麼多的米粉(炊粉),有點發愁。
炒米粉、炒麵最重要的是炒配料,想起跟婆婆學的炒麵技巧,要用肉絲、蝦米、香菇、紅蔥頭先爆香,熗些醬油,再加入高麗菜、水燜炒出鮮美湯汁,調鹹淡後,拌入燙好的麵條拌炒一會兒,最後撒胡椒粉,加入蔥花、芹菜珠。心想把炒麵概念運用在炒米粉(炊粉)上,八九不離十,爆香時我還加入魷魚,拌炒時再加點市場買的客家辣椒醬,完成了有不同風味層次混搭版的炒米粉。

一大片炊粉可以炒一大鍋。
一大片可以炒一鍋,兒子及先生很捧場說好吃!
這個假日炒掉最後一片,應該算解鎖炒米粉(炊粉)料理了吧!
話說為何特別寫「米粉(炊粉)」 呢?
原因在於多年前,食品加工為了提升生產效率、縮短製程,使用玉米粉製成「沒有米的米粉」,食品標示不實問題引起各界廣泛討論。
食料署規定,103年7月以後包裝上市的米粉,若米含量低於百分之五十,須把品名改標為「炊粉」或「水粉」。
先生拿回來的包裝上寫著「炊粉」。
其實,「炊粉」或「水粉」本來是傳統製作方式不同,生產出不同粗細米粉的名稱。「水粉」用汆燙後再日曬製成,線條比較粗、不易斷裂;「炊粉」是蒸過再日曬製成,線條比較細軟。
在新竹念高中時,到城煌廟附近吃的炒米粉,就是線條較細的「炊粉」。
先生拿回來的「炊粉」是線條比較粗的那一種,照理講標示為「水粉」似乎更為合適。
但不管它標示為「炊粉」或「水粉」,代表的是:米含量低於百分之五十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