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綱真的就如同我標題寫的那樣,在講一個整日遊手好閒的富二代,在某幾天偶然的幾個機緣際遇下,就進化成了一位神秘的地下慈善家,在世界四處靠著他用機緣贏來的基金設立慈善機構、醫院等等,劇情主線大概就這樣,沒了。
但這部電影的深度並不止於此。
改編自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的小說,這部總長才39分鐘,看完兩集動畫也剛好演完的長度,有許多影評人都稱讚導演的執導風格與原作小說簡直完美絕配,我甚至也有看到其他影評寫說這部堪稱是導演至今最有創意的一部電影。
雖然我覺得是不至於到最有創意,我自己本身是他的粉絲,幾乎每部作品都有看過,我認為魏導一直都很有創意,不過的確一眼可以看出是魏導的風格,不信的話我配張其中一段的圖給你:
這個色調,這個呈現手法,完完全全的魏斯安德森風格。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的樂趣不僅只於享受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導演怎麼針對這麼難呈現在電影製作上的原作文本,如何在原汁原味與加點自己味道之間平衡地的展現這個故事。
整部電影有很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旁白來講解劇情的,而旁白又由每個角色輪流擔當,你會感覺很像在聽說故事的人說另外一個故事的感覺。
例如電影剛開始,就有一個作家在敘述著一本小說的劇情,但經過幾場戲的變換後,在醫院休息室的那段,有一位說自己不用眼睛也能看見眼前一切的中年男子登場的橋段鍾,裡面的醫生就一邊拒絕男子一邊說:「『這是私人空間。』我說。」
(通常英文寫小說會用這種造句手法,來呈現這句台詞是誰說的)
感覺就好像你在用耳朵讀小說,也就是在聽人家唸故事給你聽的感覺。雖然聽旁白唸故事感覺起來好像不是甚麼新奇的手法,不過搭配上魏斯安德森呈現畫面的手法與轉場方式,甚至角色會偶爾打破他故事裡的第四道牆,讓人會想要一直看下去。
跟以往的魏斯安德森所有的作品一樣,我們都必須從攝影機的角度去看他的電影,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作品的醍醐味,就像上面這張圖,電影場景設計很巧妙的利用視覺錯位,來呈現角色成功練習冥想到能夠漂浮的境界,如果換成其他任何一個角度,就破壞了這個美感了。
還有開車趕路這段的呈現手法也好有趣,就像在看幕後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