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被長輩、朋友或YouTube廣告轟炸過這句話:「年輕人要及早理財投資,讓錢滾錢!」
好,我先問你,你有錢嗎?
對吧!這就是問題的核心。在台灣,我們有個奇特的現象:薪水停在22K二十年,房價卻飛上了天。然後還有人義正嚴詞地告訴你:「你應該要存錢投資!」荒謬現象一:存不到的「首付」
根據最新數據,台北市平均房價約每坪85萬,一個小小的30坪套房就要2550萬。按照銀行貸款成數七成計算,你需要準備765萬首付。
以平均月薪5萬計算,不吃不喝不交房租,你需要存127.5個月,也就是10.6年才能存到首付。
等等,我忘了還有稅!扣掉稅後大概要存13年。
13年後,恭喜你!你終於存到首付了!但壞消息是,這13年間房價又漲了一倍,你的765萬現在只夠付首付的一半。
荒謬現象二:投資建議的階級差異
你有沒有注意到,不同收入階層收到的投資建議完全不同?
給年收入50萬的人的建議:「多存錢,少喝手搖飲,一個月省下1000元,一年就有1.2萬!」
給年收入500萬的人的建議:「資產配置要多元,股票、債券、REITs各佔一定比例。」
給年收入5000萬的人的建議:「考慮設立家族信託,評估稅務結構最佳化。」
我們多數人聽到的都是第一種建議。但說真的,省下的那一萬多元,連通膨都跑不贏,更別說「滾出」什麼雪球了。
荒謬現象三:投資專家的「事後諸葛」
每次股災過後,總會冒出一堆「我早就預料到了」的專家。
2019年,某投資專家:「covid來了,股票可以回到2008年的災情」
2022年,同一位專家:「我早就提醒過大家,疫情後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股票來到創新高了吧。」
這些專家的預測能力,比我阿嬤看天氣還不準。但他們有一項超能力:無論市場怎麼走,都能找出自己曾經說對的那一句話。
真正的投資智慧:認清現實,但不放棄希望
說了這麼多吐槽,我想認真地說:
- 承認現實很殘酷:台灣的薪資水平確實不利於快速累積財富,這不是你的錯。
- 小資也有小資的投資之道:與其追求暴利,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多數人最值得投資的,其實是自己的技能和人脈。
- 量入為出的投資策略:月薪5萬和月薪20萬的人,投資策略本來就應該不同。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 警惕投資成為「精神鴉片」:有些人沉迷於投資APP和K線圖,是因為這給了他們「致富希望」的幻覺,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浪費時間。
我的建議
- 少聽「專家」,多聽自己: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
- 投資前先投資自己:在台灣當前環境下,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議價能力,可能比投資股票更有效。
- 不要為了投資而投資:如果你的資金有限,與其分散在各種投資品上賺取微薄報酬,不如集中用於改善生活品質或提升技能。
- 理財的終極目標是生活,不是數字:追求財務自由沒錯,但不要忘了,錢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各位上班族朋友,面對荒謬的投資環境,我們可以保持幽默感,但不要失去行動力。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始終是你自己。
你們覺得呢?在評論區告訴我你遇到過的最荒謬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