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月暈效應?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這句話道出了我們常常以偏概全的傾向。在人際互動中,我們習慣戴上「先入為主」的眼鏡,將他人放入既定的「框框」中,並以此來解釋他們的行為。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月暈效應」。
簡單來說,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某個特質形成印象後,就會將這種印象擴散到他的其他方面。例如,當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好人」時,就會傾向於用「好的」角度去解讀他的言行;反之,若認為他是「壞人」,就會將所有負面看法都加諸於他身上。

🍃案例分享:
♀️車站的誤會
文章開頭的小吳故事,便是「月暈效應」的絕佳例證。站務員僅憑小吳接送不同女性的行為,就認定他有外遇,完全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釋。
☂️雨傘的誤會
雨傘的故事提醒我們,當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確立後,就會自動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當我們認為一個人有錯在先,即便後續的行為都可能被扭曲解釋。
🦄成見的荒謬
猶太人的故事,更是將「成見」的荒謬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老猶太人僅憑年輕人詢問時間的行為,就推斷出一連串的後續發展,最終得出「不該回答」的結論。

🚀反思與提醒
🔴擺脫刻板印象:
我們常聽說「生意人都很狡猾」、「女人駕駛技術差」等,這些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
🔴別輕易論斷他人:
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不該輕易論斷他人,也不必太過在意別人的論斷。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如同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給予他人機會,也是放過自己。

💡記憶小幫手💡
- 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
- 別讓先入為主的觀念,蒙蔽看清事實的雙眼。
🌸本文內圖片皆由 Bing AI 生成🌸
- 資料故事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