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說個故事。
有一天,小偉在廚房準備晚餐,切洋蔥的時候,一不小心——「唰!」 一聲,刀子劃過手指。那一瞬間,他只覺得手一麻,低頭一看,血立刻湧了出來,而且傷口還不小。小偉的第一反應是:「完了,這要不要縫?還是貼個OK繃就好?」這,其實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刀傷、割傷,到底什麼情況可以自己處理?又是什麼情況,一定得縫合?
今天這一篇,就讓我用說故事的方式,陪你走過這條「受傷→判斷→處理→復原」的路。
當你割傷時,不管是切菜、玻璃碎片、紙張、還是美工刀,第一步一定是——壓住傷口,止血先!
就像小偉當時一樣,他趕緊抓了張乾淨紙巾,壓住傷口。但他犯了一個很多人會犯的錯:止個幾秒鐘,就一直掀起來看有沒有止住。
這樣做反而會讓血一直流,因為血才剛開始凝固,你又把它弄掉了。
1️⃣ 找乾淨紗布、紙巾或毛巾(真的找不到就衣服也行)
2️⃣ 持續加壓 10 分鐘,不要偷看!
3️⃣ 抬高傷口的位置(例如手舉高過心臟) 4️⃣ 確認止血之後,才考慮要不要就醫縫合。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那我們用小偉的例子繼續講。
他壓了 10 分鐘後,血漸漸止住了。但這時候,他看著傷口——大概有 3 公分長,傷口邊緣打開,像兩片嘴唇一樣分開來,還能看到一點點白白的組織(可能是脂肪)。
他心想:「這樣該不會要縫吧?」
我們就用這幾個條件來幫你判斷👇
💬 小提醒: 傷口處理得好,復原得快,而且不容易留疤。
他選擇去看醫生,醫生幫他縫了三針。
醫生說:「如果這種裂開的傷沒縫好,癒合慢、容易感染,之後疤痕也會比較明顯。」
小偉聽完點點頭,慶幸自己沒硬撐。
幾天後,他回診拆線,傷口乾乾淨淨,連疤都小小的,看不太出來。
✅ 深、長、邊緣打開的傷,去縫沒錯!
✅ 傷口很髒、有異物、或流血不止,也該找醫生幫你處理。
✅ 小傷可以自己處理,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感染一樣麻煩!
✅ 你沒打過破傷風疫苗?快問問醫生該不該補一針!
希望這個故事,讓你下次遇到割傷時,能不慌不亂、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