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3 桃園聯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是小題多,且要比較的題目,書寫的時候我就會盡量用列點分項凸顯出層次,可以參考粗體部分(包括排版)

第四大題 第2題

甲、乙兩文皆涉及「退師」的主題,請分別從「關鍵人物形象」、「敘事情節」、「春秋國際局勢」及「退師策略」等四個面向,分析說明其異同。(25分)

(甲)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關秦,將焉取之?關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成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乙) 楚子①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亦使公子馮聘于晉,不假道于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日:「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②而行。及宋,宋人止之。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 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日:「不可。古人有言日:『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日:「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時僕,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③之牀,起之,日:「寡君使元以病告,日:『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①楚子:楚莊王。 (《左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犀:申犀,申舟(名毋畏)之子。 子反:楚司馬。

_

(1)關鍵人物形象:

左傳除了刻畫戰爭精彩,亦能從其人物的言語、行為、決定中看出鮮明立體的角色形象。

甲文:佚之狐識人、鄭伯身段柔軟、晉王能審情勢。又尤其燭之武,面對秦伯時能夠巧妙說辭,以利害關係為切入點,使秦伯權衡後選擇退兵,顯現其冷靜機智、精於外交談判的才能。他不僅具備大局觀,亦能靈活運用國際形勢,為鄭國爭取生存空間。

乙文:華元愛國心切,但一時的衝動殺害楚使,導致宋國陷入險境。然而,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勇敢深入敵營,親身潛入楚軍中談判,甚至自願作為人質,以換取楚軍退兵。他的行動雖略顯魯莽,但忠誠勇敢的形象仍然鮮明。

二文之中:兩位「說客」,佚之狐顯得更加冷靜小心,華元雖一樣為國愛國,卻是多了點衝動。在角色行動的刻畫上也十足精彩。寫佚之狐「許之,夜墜而出」,凸顯狀態緊急、行動機密,也寫出燭之武憂國心切,即刻出使的行動力。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牀,起之」同樣是透過簡短的字句刻畫一連串的動作,在夜中深入敵營不被發現,突擊出現申犀床邊,寫他身手高超(仔細想其實滿恐怖的^^),更可以看見他救國必成,挽救局勢的決心。
相比之下,燭之武顯得更加冷靜沉穩,華元則較為急躁衝動。然而,二人皆憑藉自身機智與膽識,在危機時刻為國家尋求轉機。

(2)敘事情節

甲文:重點描述燭之武說服秦伯的過程,著重呈現其說辭的巧妙與退兵決策的影響。文章未對秦、晉伐鄭的背景作太多鋪陳,而是將重點放在燭之武說服秦王退兵的內容。

乙文:則敘述較為完整,詳細交代楚國出兵的原因、宋國求援晉國、楚軍攻宋的情勢及最終的談判策略。相較於甲文,乙文更注重戰爭的發展脈絡,展現宋楚兩國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攻防。

(3)春秋國際局勢

a.諸侯爭霸:

春秋時期,諸侯國彼此競逐土地與資源,並透過外交手段進行聯盟或對抗。

甲文中,燭之武不斷舉出晉國可能站得更多資源,壓縮秦國發展,以「利害」為主要論點,展現國際局勢中利益衡量的重要性。

在乙文中,呈現楚國圍宋,宋國很快就造成飢荒。宋國雖然請求晉國援助,然而晉國基於利益考量,最終選擇按兵不動,顯示當時各國皆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

b.小國求安:

春秋時期,小國往往依附於強國,以求自保。如甲文中秦晉兩圍鄭,鄭國毫無可存的機會,唯有透過外交手段求存。在乙文中的宋國則面臨楚國的強勢進攻,試圖向晉國尋求援助,卻未能如願,最後只能自行與楚國談判求和。這些情節反映出小國在強國夾縫中生存的不易,並凸顯外交在國際關係中的關鍵作用。

(4)退師策略

a.說服對象的選擇:

甲文:鄭國選擇說服秦國,而非晉國,因為秦國與鄭國並無直接仇怨,且秦國與晉國之間存在競爭關係,這使得秦伯更容易接受燭之武的說辭。燭之武巧妙地指出晉國的擴張將不利於秦國,成功引導秦伯作出對鄭國有利的決策。

乙文:華元並未直接向楚王求和,而是選擇威脅申犀,因為楚王雖有退兵之意,但礙於對申舟的承諾無法輕易撤軍。而申犀在得知宋國寧願戰至滅亡也不願屈服後,為自身考量,最終決定請求楚王退兵。

b.說服態度的不同:

甲文:有求於人,是說客與國君的下對上的說服,通篇以「君」為稱謂,句句為秦謀,顯示出外交禮儀的周全與恭敬;

乙文:中的華元則較為強勢,甚至帶有威脅意味。他直接闖入楚軍大營,喚醒申犀,並以宋國誓不屈服的態度迫使對方做出抉擇。這種策略帶有一定的冒險性,但最終也成功達成退兵的目的。

結論: 兩篇文章皆以「退師」為核心主題,然而其策略與過程卻有所不同。二者的策略皆成功促成退兵,反映出在春秋時期,小國面對強國時,除了軍事實力,外交智慧亦是生存的關鍵。

✎上榜還願計畫,把擬答分享給有需要的考生,皆為拙作,歡迎指教與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熊軟糖
19會員
14內容數
小熊軟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如果文學只是要有所啟發的話,不要說周星馳,魯夫跟櫻木花道可真的比國文課要明白易懂多了。
Thumbnail
如果文學只是要有所啟發的話,不要說周星馳,魯夫跟櫻木花道可真的比國文課要明白易懂多了。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1983年版《雲州大儒俠》第二集,演到史艷文考科舉,考官出上聯要史艷文對下聯⋯⋯
Thumbnail
1983年版《雲州大儒俠》第二集,演到史艷文考科舉,考官出上聯要史艷文對下聯⋯⋯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