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透過創作來抒發情感,然而,我的情感並不總是能夠那麼順暢地轉化成我想要的樣子。用文字表達情感的時候,常常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即使很努力地想要重現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會太不著邊際、太抽象,別人沒辦法馬上理解我真正想要表達的。
而在最近,我好像終於找到自己最關鍵的問題:我的作品缺乏的是「結構」。
以前的我常常是無腦地輸出情感,想盡辦法要把內心的感受轉化成一個意象。但是,僅僅只針對意象進行描寫,好像總是缺了些什麼。我在描寫的時候,時常沒有任何鋪陳,就突然進入一個濃烈的情感,這會讓人很不知所措,覺得莫名其妙就進入了某個情感。如果一份情感的背後,沒有用一個更大的故事脈絡來支撐,好像很難讓人精準的理解,那個感受究竟是什麼。我可能需要一個有起承轉合的故事,一開始先對故事發生的背景作些鋪陳,醞釀觀眾的情緒,進入某個世界觀。隨著情緒堆疊,情節或許會遇上挑戰、衝突,這時再來個關鍵的轉折,讓釀滿的情緒得到釋放。跨越挑戰,情緒獲得釋放以後,故事也就會自然地進到尾聲。
我想傳達的感受,得要倚賴在扎實的結構上,就像是風格獨特的室內裝潢,也要建立在穩固的地基之上。
結構能夠帶領欣賞作品的人,去到創作者想要他們抵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