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是大學除了實習、社團之外的一個重大選擇,可能目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正在猶豫要不要申請交換,或是你身為學生父母想進一步了解交換的意義。2022去過荷蘭交換的我也想透過我自己的經驗,破解一些迷思。
據我個人經驗以及所聞,交換計畫雖然各校不同,但對於修課的要求通常很低,因此才會出現交換生都在旅遊沒有上課的情況,但我想強調,這完全是個人選擇。
交換是比大學還要更自由的制度,通常學習會規定修課最低學分數,但通常不會要求一定要修什麼類型的課,或是不能修在台灣的大學已經修過的課,因此這個bug時常被利用。
因此重要的是,交換生要怎麼分配自己的交換時間:學習、宿舍生活、旅遊、朋友。確定好各自的比例,才能有個不留遺憾的交換生活。
個人建議:平均分配(宿舍生活看情況而定),畢竟出國旅遊的機會很多,但讀書可就不一定了,既然都出國了,就要在各方面step out comfort zone.
隨拍
不一定!就像上述所言,交換太自由了,而語言要“用”才會進步,而一般生活旅遊其實不太需要太困難的英文,因此我認為真正讓語言能力進步的,主要是與外國朋友對話(社交),以及上課報告。
而社交跟上課所增進的語言是完全不同部分:社交時聊的內容更廣:國家歷史、文化、政治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會觸及一些不常用的單字,像我曾經用英文大抱怨一個雷隊友或是介紹農曆新年圍爐的傳統。
而上課的語言則是固定在專業學科上,如果大學期間有用原文書或是課前提前溫習,上課的語言難易度其實比社交底很多。
我也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選擇一兩趟有團體報告或討論的課程,a whole new world~可以聽到不同學生對於一個事情的不同觀點、思考模式,因為討論的內容是跟自己專業有關,因此當聽到另人耳目一新的想法時更衝擊,也可以體驗到不同國家學生的處事態度。(大家有興趣,之後可以針對這部分寫一篇)
發現想寫得太多了,因此有2歡迎大家看看。
我是屬於交換前焦慮害怕的那類,因此看了許多人的分享,而現在我滿載而歸,而且非常慶幸自己有選擇交換。
因此也希望可以利用分享自己的經驗及觀點,讓有交換想法或對交換好奇的大家,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喔!
(禁止任何轉載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