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最深刻的人生智慧源自家族之間最單純的互動。
一幅畫中的家族智慧
六十多歲才開始學畫的母親,某天興奮地展示了她的第一幅作品。那畫作充滿童趣,引得我們幾個子女圍著評論一番,笑聲不斷。然而,當母親娓娓道來畫中承載的「分魚故事」,笑聲漸歇,一種溫柔的感動悄然浮現。
這幅看似簡單的畫作,竟蘊含著一個關於資源分配、家族倫理與無言大愛的故事,讓我們不禁思考:在最純粹的家族互動中,是否藏著對管理與分配的深刻智慧?

圖:盈庭畫作
魚池邊的資源分配課
母親小時候住在台西鄉,家門前有一座魚池,那是祖先留下的共有財產,由阿公與伯公兩家共同擁有。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這口魚池卻是兩家人難得的資源,每年幾次豐收時刻,總會請來擁有大漁網的鄰居協助捕撈,然後由兩家人共享收穫。
捕魚後的分配環節,成了孩子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分魚時刻」。規則很簡單:由阿公或伯公將漁獲分成兩堆,然後讓另一家的孩子先選。這本是公平的機制設計,卻也讓孩子們施展小心機:他們會放出假消息,試圖誤導對方做出錯誤的選擇,甚至研究大人們的分配模式,研判哪堆魚更肥美、更有價值。
這種資源分配與決策過程,其實反映了許多組織中常見的情境:有限資源如何公平分配,面對選擇時如何避免偏見,以及如何在看似公平的規則下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不合理的市場行為背後
有趣的是,母親總不明白:為何阿公常主動承擔分魚的任務?這意味著他們家失去了優先選擇權。更讓人不解的是,阿公在分完兩堆後,還會從自家那堆中抓出一些魚,額外給予伯公家。年幼的母親曾因這「不公平」而流淚抗議,甚至好幾天不和阿公、阿嬤說話。
從管理的角度看,阿公的行為體現了一種超越表面平等的深層公平觀念。他明白真正的家庭和諧不在於機械式的平均分配,而在於理解並回應每個家庭的實際需求。透過看似「吃虧」的行為,阿公實際上在建立一種基於互信與關愛的家族情感連結。
歲月沉澱的市場哲學
隨著年歲增長,母親終於理解了阿公的良苦用心:伯公家有六個孩子,而阿公家只有三個。阿公深知兄長家庭的困難,便在這看似公平的分配機制中,悄悄植入了對弱勢家人的相互扶持。
聽完故事,我忽然明白,母親的畫作何以如此觸動子女們的心——它不只是一幅關於童年的懷舊之作,更是對一種人生哲理的無聲傳頌:最深刻的智慧,或許不在於爭取表面的公平,而在於理解他人的需要,在合理框架下找到關愛與共好的平衡點。
從家族故事到現代管理
在現代組織管理中,阿公的行為可以被解讀為一種「差異化關懷」的模式。他透過「讓利」作法,實則建立了一種基於需求的資源分配系統,維繫了家族的和諧與長遠利益。這讓我想到現今許多成功的管理實踐:
--根據員工不同需求設計的彈性福利制度
--考慮團隊成員差異的工作分配方式
--在組織制度中融入人性關懷的企業文化
阿公的分魚智慧,或許正是今日許多人本管理、差異化領導和共融文化理念的樸素體現。
延續阿公的智慧
母親至今仍懷念阿公與阿嬤的為人處世之道,而「分魚時刻」已成為她最溫暖的親情記憶。這引導我們反思:在當代組織和團隊中,我們是否也能像阿公一樣,在制度框架中注入人情溫度?
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僅來自書本理論,更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家族互動中。從一些生活小故事獲得的人生啟發,有時也相當於專業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