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走向地心,也走向自己:寫在《地淵三萬呎》之前
我們總說,要往高處走。向上,才是光明;向前,才算前進。
可我偏偏想問——如果我往下走呢?往地底深深下潛,會不會,在那最熾熱、最沉重、最黑暗的地方,反而藏著最純粹的自己?《地淵三萬呎》是一首詩,也是一段潛行。它不是關於挖掘地理的深度,而是挖掘內在的執念、疑問與痛。那裡沒有鮮明的答案,只有一層層剝落的自我、一道道靜默的火線、一顆顆在熔岩中仍閃爍的星塵。
每一頁詩卡,都像是一個階層的紀錄。
有時像岩層,有時像夢的橫切面—
• 有人提著問題下潛,卻只撈起掌心即逝的露水。
• 有人穿過地殼的壓力,才驚覺「疼痛原是慈悲的篆刻刀」。
• 有人以曼陀羅為燈,照見空性,也照見自己的渴望。
• 最後,那滴在蓮臺上的露水,不再等待任何解釋,它只是靜靜地存在,成為最圓滿的答案。
創作這首詩的過程,其實像是在與時間進行一場靜默對話。
我曾經想逃離一切混沌與沉重,但發現逃離不是出口,潛入才是。
當我開始直視那些無解的問題,當我學會在空無中呼吸,那些原本困住我的東西,竟慢慢地,鬆開了。
也許我們都一樣,都在某個看不見的深處,與命運拔河。
而這首詩,不是為了告訴你怎麼解開,而是陪你走過那段深沉的夜路。
讓你知道,就算你現在還沒抵達答案的彼岸,沒關係。
因為你已經在路上了。
如果這些詩句能為你留下一絲微光、一滴露水、一念寧靜,
那麼這趟三萬呎的旅程,便不是孤獨的。
—願我們在地底深處相遇,靜靜凝視,然後一起上升。
——————————
地底三萬呎
是怎樣的世界?
滾熱的地心,焚盡執念
抑或地球的背面
靜默如鏡,映照虛妄?
若穿透地殼畫一條線
它是否通往另一個夢?
如柔軟的項鍊
懸於菩薩頸項—
靜靜閃耀
宇宙無聲的智慧
於未知面前
興奮與恐懼同源
費盡一生追尋
是否能直視真相?
抑或—
在灼熱的焚燒中
才驀然領悟:
疼痛
原是慈悲的篆刻刀
將「我」化為灰燼
歸於虛空
地心深處
執念結痂
銀河自指縫流瀉為繩索
有人—
將疑問鑄成錨
沉入熔岩撈取答案
卻只得到掌心蒸騰的
露水偈語—
瞬逝,無痕
泰山與砂礫
辯證永恆
黃江自鐘擺上蒸發成經文
飄散於
眾生的呼吸之間
當地幔的梵唱靜默
岩漿
開出晶瑩的曼陀羅
此刻
終於讀懂—
大地未曾上升
也未沉降
星子既不墜落
也不懸掛
所有叩問
在張口瞬間
已化作蓮臺上的露水
於晨光中
自證空性
如地淵三萬呎深處的光—
無聲
圓滿
無缺
02, 28, 2008 / 03, 23, 2025
——————————
《地淵三萬呎》——一場通往空性的潛行
你是否曾想過,地心深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靜默?
當我們一路向下,不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探尋,穿過熾熱的執念與層層意識的岩層,會不會,在最深之處,反而找到最清澈的空性?
這首詩,便是這樣一次靈魂的下潛。不是墜落,而是潛行;不是黑暗,而是接近光的另一面。詩句循著地殼裂縫,從疑問開啟——「地底三萬呎,是怎樣的世界?」逐步深入,直至語言與肉身都被熔解,只剩下一滴清露,在蓮臺之上,靜靜閃耀。
這是一部書寫疼痛如何被慈悲篆刻的詩;一場穿越現實與夢、科學與禪、熔岩與曼陀羅之間的行走。詩中每一幅圖像,都是一次靈感的映照;每一句話語,都是從靜默中現身的智慧之聲。不是高聲呼喊的真理,而是蒸騰即逝的偈語——如露,亦如電。
《地淵三萬呎》並不是為了解答什麼,而是為了與你一同叩問。
在這條潛行的路上,也許你會疼痛、會疑惑、會迷失,但願,當你讀到最後一頁,也能像那滴露水,在晨光中,自證空性,圓滿無缺。
—寫給每一位,在黑暗中仍願意尋光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