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往就喜歡逛菜市場,尤其嚮往歐洲的傳統市集。猶記得兩年前的日本自助旅行,不僅去了許多人熟識的黑門市場,還特地去古川町商店街。這其中更喜歡販賣蔬果、食物的攤位,因為那可以更為貼近與想像當地人的生活。也因此當發現德國許多城市舊城區的廣場早晨都會有市集時,不覺躍躍欲試。其中最讓人期待的就是慕尼黑的維圖亞麗恩廣場(Viktualiemarkt),因為維圖亞麗恩即「糧食」之意,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糧食廣場。既然以此為名,想當然爾,這兒主要就是採購食物的市集,其不僅是慕尼黑最古老的市集,更有是有著數百年傳統的露天市集。

抵達慕尼黑機場當天,才不過早上五點多,雖然十幾個小時的航程,幾乎沒睡,但或許因為興奮異常,所以依舊活力十足。我們先搭乘地鐵從機場前往慕尼黑車站,然後直奔晚上的飯店,雖然仍無法入住,但至少可以暫時寄放行李。少掉了負擔,緊接著就開始德國的探險了!慕尼黑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也是全德國僅次於柏林與漢堡的城市。儘管如此繁榮,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稱為「百萬人的村莊」。

有趣的是慕尼黑這個名稱本意是僧侶之地,因此該市的市徽上表現的就是一位修道士,左手拿聖經、右手持啤酒杯。這也讓人想起,曾經在導覽的過程中,與導覽員談及修道院,我們旋即反應「Kloster」這個字,導覽員驚訝地回應這是德語。然後我們又說出大教堂「Dom」,她笑著說德語最重要的三個單字,我們已經會兩個了,讓我們猜第三個單字。這太簡單了,一定是「Bier」,啤酒。試想市徽上左手拿聖經、右手持啤酒杯,追求心靈的滿足不忘生活的愜意,這真是太棒了!

沒有意外地,探索慕尼黑總是先從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開始。而一踏入瑪莉恩廣場,立於廣場中間的瑪莉恩圓柱(Mariensäule)旋即佔據了腦海,這也是廣場之名的由來。這個圓柱修建於1638年,目的是為了慶祝趕走瑞典人的軍事佔領。圓柱基座上有四組青銅雕像,是由四個小天使斬殺人類憎恨的四個妖怪,其中獅子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飢餓、蛇代表無信。雖然這已是將近四百年前的設計,然則時至今日人性的貪婪與嬴弱,依舊難以抵擋這四種妖怪逞凶作亂。尤其是這幾年動盪的國際形式,看見眼下的畫面,不覺讓人感慨萬千。

目光躍過瑪莉恩圓柱,便是極為著名哥德式建築的新市政廳,尤其是主樓中央更是以擁有德國最大的機關鐘而聞名。每天固定時刻這兒會上演當年威廉大公五世與洛特林根公爵之女雷娜特的婚禮情景。看見那與真人大小一樣大的人偶,呈現著歡樂的歷史場景,果真讓人感到驚喜,無怪乎每年可以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觀賞。腳步不過稍做停歇,遂繼續前行,就怕糧食廣場的市集散去。


哇!水果攤、蔬菜攤,才一跨入維圖亞麗恩廣場,內心就澎湃了起來。很難想像攤子上的擺設可以如此整齊,那是人為努力的結果。而發光發亮的工作就交給蔬果自身。可不是嗎?紅得幾乎透亮的草莓,暗紫卻閃爍著光芒的櫻桃,就連色澤較為粉色系,稍稍低調一點的桃子,都讓人垂涎欲滴。先不說這些原就具有優勢的水果,光是馬鈴薯,一簍一簍地經過挑選後,以大小相似但品種不同而色澤相異地擺放在一起,可也足以讓人讚嘆。立在一旁觀看,就看販賣的商家,幾乎不止歇地調整各個蔬果的位置。有些販賣出去的蔬果,數量變少,隨即立刻補足,或者調換位置。彷彿一切都有其秩序,也因為這樣的秩序,在大自然彩筆的揮灑下,有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除了蔬果攤之外,還有專賣蕈類的攤子,這會兒換成數大便是美的一種概念。同一種類的蕈,一區一區地擺放在一起,雖然沒能如水果一般擁有搶眼的色澤,可那俏麗又風格獨特的外型倒也能夠引人駐足。此外還有專賣蜂蜜、果醬、各種花茶的攤位,也都讓人流連忘返。而且每隔幾個攤子,就會有一家專門賣花的攤販。那像是設計好的一般,買了果腹的蔬果,可別忘了屬於美麗的精神食糧。這過程中發現,整齊是最起碼的要求,更何況每位店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美感要求,如何擺放、顏色如何搭配,彷彿在他們心中都有想法。這一切種種讓人感受到,眼下不單單只是商品的販賣,而是一種美感的呈現。而也透過這樣的接觸,剎那間領悟到,美感原就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這該算是德國的初體驗,就現實層面來說,眼下的時間該算調整時差的關鍵,原本在精神與生理上都處於較虛弱的狀態。可是那關於生活的切近,彷彿鮮明地展現了一種庶民生活。更因為在接續的旅程中,所居住的房舍都含括廚房與餐廳,在三餐可能會自理的狀況下,購買這生活所需也就成為必要。因而此時此刻,突然忘卻了自己旅人的身份,彷彿在這兒繞行、挑選食材,就只是生活的日常。既然那當下早已忘卻了旅人的身份,時差也就不知不覺地被拋在腦後。

不經意地偶一抬頭,突然看見了書中所談及的五月柱。這才想到在巴伐利亞地區,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五月柱,而慕尼黑的五月柱就是立在維圖亞麗恩廣場。五月柱是項由來已久的傳統,每年依到春暖花開的時節,居民就會到森林裡挑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樹,去掉枝葉,僅留主幹,樹立在鎮上的廣場。然後以象徵巴伐利亞的藍、白兩色緞帶,編上外衣,頂端戴上松葉桂冠。節慶期間居民就會在此舉辦市集,飲酒歌舞,好不快活。

想像著那畫面,旋即注意到不遠處的樹蔭下,不正有個頗具規模的露天廣場,許多人正享用著餐點與啤酒。這會兒倒也不落人後,既有真實,何需想像。稍稍觀察大夥的行徑,隨即有樣學樣地走道一旁半自助式的餐廳,點了幾樣餐點,自行端到樹下享用了起來。周遭幾乎都是德國人,也許未必是本地人,然則看著他們歡樂自在地聊天、喝啤酒,彷彿也跟著放鬆了起來。看著一旁的市集,還有方才的五月柱,那一剎那深切地覺得,這是生活,反而不像是旅行。旅行與生活的交疊,原是這趟德國之旅的想望,可怎也沒想到,旅行的第一天,就在糧食廣場,立刻就有了那樣的氛圍。

那是一種幸福,關於市場的美麗、關於旅人的自在、關於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