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無法體會,聽從內心的鼓聲,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可以獲得的最大獎賞,就是長程自由的人,開出自由的花⋯⋯
剛好不久前又重讀了一次《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同樣是將採訪文章集結成書,和這本可說是人物專訪教戰手冊的作品相比,《守住角落的人:他們或縱身自然、或獨行藝術曠野,漫漫前行》(後簡稱《守住角落的人》)在寫作的技術上,或許有些能夠在商討之處。然而,後者的「優勢」在於採訪對象,他們不只成為蘇惠昭這本作品最大的亮點,也照亮了台灣許多尚未被主流社會看見的重要角落。
必須先澄清,《守住角落的人》並不是一本「不好看」的作品,但在大學時期被教授強調標點符號重要性的記憶,還是多少會影響到閱讀時的節奏;另外,或許是採訪的內容太過豐富(或者受訪者太跳 tone ),在採訪文章的篇幅限制之下,偶爾也會出現文意斷裂狀況。不過這些並不是經常出現的小瑕疵,並不會影響到這些人物背後精彩的故事,不論是賞鳥、動物保育、守護傳統技藝、開書店,甚至是為大自然製作一張專輯等,都讓人驚覺「原來有人正在做著這樣的事」,而那些事原來又是如此的重要。
滿喜歡「守住角落的人」這個書名,書中的角色們,除了主流社會可能比較聽過的導演蔡明亮之外,大概都只是短暫佔據媒體版面幾天的「爆紅」素人;但不論聚光燈是否照到他們,這些「角落生物」們,依舊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踽踽獨行。不過同時,他們也有夢想,不論是讓人們重新看見星空、聽見大自然的聲音,或者是看見並尊重這塊島嶼上的每一個生命與存在,他們都與台灣這塊土地,或者是如今已被嚴重忽視的文化價值習習相關。
24個受訪者,代表著24條重新認識台灣的道路,短短的篇幅卻毫無例外地有著能夠讓人細細咀嚼的韻味,透過《守住角落的人》也讓這些原本只有一天賞味期限的故事,轉移到書本這個媒介,獲得更久的保存期限。或許他們並不會停留在讀者的腦海太久,但至少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塊島嶼上永遠都有人默默地在為夢想打拼,並且激勵自己努力前行。
(本書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請參考:https://reurl.cc/qr28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