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到一半,面試官突然問:「你為什麼離開上一份工作?」許多求職者一聽就頭皮發麻,不知如何是好。這不僅是面試時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也是我在模擬面試中必練的題目。這道題不只是對離職經歷的追問,更是對你職涯態度、情緒管理與溝通能力的全面考驗。
許多人離職的理由真實卻難以啟齒──理念不合、薪資太低、人際壓力、加班過量,或只是覺得沒了成長空間。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怎麼說」。說得太坦白,可能被貼標籤;說得太委婉,又怕被看穿。那麼,到底怎麼說,才既誠實又得體?🎯 離職原因不是翻舊帳,而是對未來的說明
企業問這題,其實是想知道幾件事:
- 你如何結束與前東家的關係?——這反映你的人際敏感度與合作能力。
- 你是否有計劃地前進?——他們要確保你不是因一時情緒而草率離職。他們怕投資你後,你又走了
- 你的離職動機與新公司價值觀是否一致?——例如你因不喜歡加班而離職,但新公司卻常加班,則不適合。
- 未來你會不會因相同理由再度離職?
簡單說:面試的對方,在意的並不是情緒或批評,,而是想知道你是否已從過去學到什麼,以及你未來是否值得信任與投資。

公司也知道多數人離職無非出於「錢不到位」或「心委屈了」
所以不介意你有現實考量,真正介意的是:你會如何闡述這個原因?
從中看出你是怎樣的人,面試主管清楚有些求職者會對離職理由避重就輕,甚至「粉飾太平」;有經驗的面試主管往往透過反覆追問來驗證真偽。如果你的說法前後矛盾、支吾其詞,場面就會變得尷尬,誠信也會被大打折扣。
✅ 五大策略,讓你回答得體又加分
🧭 1. 選擇性誠實,不編故事,也不全盤托出
離職的理由可以有現實考量,但不代表要「倒垃圾」。誠實是底線,但我們要講「最無害、最容易被理解」的那一面。
- ❌主觀感受:「前公司常常爆肝,加班嚴重」
- ✅客觀事實:「公司搬遷後通勤時間變成兩倍,長期下來影響了我的生活品質與專業投入。」
再如薪資問題:
- ❌「薪水太少!」
- ✅「我希望新的工作能讓薪資報酬與我的專業價值更貼近。」
選擇性陳述,有理有據,是成熟的表達。
🧊 2. 對事不對人,把批評變成期待
別讓面試變成抱怨大會。一句「主管太情緒化」「同事都在勾心鬥角」會讓人感覺你是帶著怨氣來應徵的。
- ❌ 避免:「老闆/主管偏袒自己的親信。」
- ✅「前公司的組織分工相對模糊,讓我在專業上難以深耕發展。我注意到貴公司的人才培育與制度設計非常清晰,這正是我嚮往的環境。」
將問題轉為對制度的期待,既就事論事,又展現情緒成熟度。
🧠 3. 「痛點→需求→解方」三段式說法
這是我在行銷上常用的做法,但我同時也發現在職涯諮詢也適用
分享我最常教給客戶的一套架構,也是非常有效且有用的架構。
- 痛點:如「部門重整後,我的職務內容有大幅度改變」
- 需求:「新主管的管理風格限制,讓我無法再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
- 解方:「因此我希望找到一個能讓我發揮長才的新選擇,持續我的職涯成長。」
這種說法有邏輯、有情感,卻不情緒化,是多數主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 4. 聚焦未來,把離職說成成長選擇
不要讓整段回答都沉溺於過去。不如這樣設定焦點,展現「我要更好」而非「我受不了」
從正向角度出發,強調你未來的職涯規劃與發展:
✅「前份工作雖穩定,但我期望挑戰更大的專案,拓展我的技術與視野。」
這種積極表達,能讓面試官感受到你的主動性、上進心,確認你並非消極逃避,而是主動追求更好的未來。
- ✅「我希望能參與更具挑戰性的專案,提升專業視野。」
- ✅「我期待進入一個重視橫向溝通與團隊合作的環境。」
這種語言讓你顯得積極、成長導向,能強烈釋出「我是來實現職涯目標的」訊號。
😌 5. 語氣平穩,表情和善,自信中帶著溫度
說話時不疾不徐,臉上帶著微笑、語氣平和。這樣會讓你看起來不僅誠實,還很「好共事」。
可以這樣收尾:
- ✅「我很感謝前公司這段經歷,也因此更清楚自己接下來想追求的方向。」
讓人感受到你並不是一個有情緒包袱的求職者,而是勇於規劃、善於整理的人。
📍產業觀點補充:不同領域的「離職風格」說法,對焦雇主關注點
在說明離職原因時,不同產業其實有不同的「潛規則」。同一句話,在一個產業可能加分,在另一個產業卻可能是扣分。以下是三大主流產業中常見的偏好,幫助你調整說法,精準對焦雇主的期待。
💻 科技業:主打「技術成長」與「挑戰導向」,別說怕加班
科技業節奏快、變化大,喜歡招募有學習動能、敢於挑戰的年輕人才。如果你說自己離職是因為工作太累、壓力太大,反而容易被認為「不適應環境」。比較理想的說法應該聚焦在「我還年輕,想趁這幾年多磨練」、「期待參與更大型的技術專案」、「想深入研究某個領域技術」等。這樣能展現你的上進心與成長動機,是科技業面試官樂見的特質。
✅ 「前份工作相對穩定,但我渴望進一步挑戰高強度的專案,累積更多跨部門的技術經驗。」
✅ 「期望參與更大型、更複雜的專案,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 金融業:強調「長期發展」與「理性選擇」,避談跳槽與個人情緒
金融產業特別重視誠信與穩定。跳槽頻繁、言語情緒化,會被視為風險高。若你的職涯歷程中有多次轉換,請提前整理出明確、理性的脈絡。你可以說是因為組織重整、制度不合、職涯規劃等「長遠視角」而選擇轉換跑道,並強調「希望在新平台上長期深耕」的決心,會更有說服力。
✅ 「過去在中小型銀行的歷練讓我獲得扎實基礎,但我希望在更具制度與規模的環境中持續發展,建立更長期的職涯路徑。」
✅「前公司缺乏明確的晉升機會,因此尋求能提供穩定發展及更清晰晉升路徑的職位。」
🏭 傳產製造業:展現「忠誠與感恩」,不批評、不情緒
傳統產業講究務實與人際和諧,主管們往往重視應徵者是否「穩定」、「能共事」。回答離職原因時,請避開任何關於人際糾紛、主管不當管理等說法,即使是事實,也建議用制度層面的語言來表達。例如工作地點過遠、公司規模太小、晉升機會受限等,都是可接受又不傷和氣的理由。
✅「我很感謝前公司給我的學習機會,也讓我更加明確知道,自己適合在制度更完善、有明確升遷路徑的環境中發展。」
✅ 「前公司規模較小,讓我學習很多,所以希望能到制度完善的大公司進一步專精。」

🧭 與其說「我離開哪裡」,不如說「我正前往哪裡」
大家都知道離職的真實原因通常離不開薪資或心情,但重點在於你如何包裝與表達。聰明的回答方式不是隱瞞,在本質上,面試主管詢問「離職原因」其實是在看你如何面對人生轉彎處的選擇。它不是在追究你是否做錯,而是想知道:你對未來,有沒有想法?你對自己,是否負責?
當你能夠用邏輯清楚、有溫度的方式說明你的離職原因,就能讓面試主管理解並認同你的職涯規劃。
- ✅ 不隱瞞,但不情緒化:問題真實存在,誠實說明即可,無需過度渲染。
- ✅ 有邏輯、有規劃:讓對方看見你不是衝動離職,而是理性轉換。
- ✅ 焦點放在「我要追求什麼」:這會讓雇主看到你是有目標、有方向的人。
每段離職經歷,都是一次自我覺察與職涯升級的契機。若你正在為這題苦惱,不妨用前述五個步驟、搭配產業角度,練習一次你的回答。說不定,在整理離職原因的過程中,你也會重新發現:自己究竟想成為怎樣的工作者,又希望職涯走向何方。
—
需要更進一步的一對一模擬練習嗎?歡迎預約職涯諮詢,我會協助你找到最貼近真實又具說服力的答案。讓我們一起,把「離職理由」說成你職涯轉折中的加分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