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二,農曆二月十三,日本九州一遊,看到滿街枯禿的樹枝,想到歐陽修的一首詩,「二月山城未見花」!

戲答元珍 宋 歐陽修
-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那年的春天來得特別遲。歐陽修被貶到湖北夷陵時,正是二月天,中原的牡丹該開得熱鬧了,這座山城卻還裹在料峭春寒裡。他望著光禿禿的枝頭,忽然覺得自己像被遺忘在季節之外——就像當年白居易在江州聽琵琶,明明同處一片月光下,卻硬生生活成了春風吹不到的角落。
但這位愛賞花的文人很快發現,荒涼裡總藏著驚喜。積雪壓彎的老樹上,竟垂著幾顆凍得透亮的金桔,像黑夜裡不肯熄滅的燈籠;地底悶響的春雷驚醒竹筍,嫩芽頂開冰土探頭,彷彿孩童偷掀棉被般頑皮。這讓我想起蘇東坡在黃州種菜,泥濘裡也能踩出詩句。原來再冷的日子,生命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深夜雁鳴掠過驛站屋簷時,他咳著新添的風寒,恍惚聽見洛陽城的笑語。但故鄉終究是回不去了,就像柳宗元獨釣寒江雪,孤獨反而讓感官變得敏銳。他開始注意到山城的野花雖開得晚,卻有種不爭不搶的從容,像王維在終南山的雲霧裡,看見另一種生命的優雅。
「我可是在洛陽看盡天下名花的人啊。」他研磨提筆時自嘲地笑了。這笑容裡有苦澀,卻也帶著釋然——就像陶淵明放下官印時,發現菊花與雜草都是天地兒女。當他寫下「野芳雖晚不須嗟」,忽然懂了:被放逐到春天遲到的地方,或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等待,等待那些不需要掌聲也能綻放的美好。
千年後的我們仍在讀這首詩,因為每個人都會走進自己的「夷陵二月」。也許是事業的低谷,也許是錯過的緣分,像李清照失去汴京繁華,卻在梧桐細雨中寫出更深的詞句。但請記得凍土下的竹筍,記得雪裡金桔——有些春天來得慢,是為了讓花開在更清醒的眼睛裡。
【嗟】:ㄐㄧㄝ 反切,咨(tsi1)邪(sia5)切,音罝(tsia1)。《玉篇》嗟歎也。 對應台語口音字:【此】tshe2:不滿時的感歎詞。例:此,都不當如此[chhé to m̄ thang án ni]=ええ、そんなことをしてはいけない。
「嗟」,口字旁,是為狀聲字!故,《台日典》採用「此」,也是合理,「此」,tshi2/tshu2, 「 此也」->tsh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