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在台中包場看了《交換禮物》
《交換禮物》是由曾寶儀與林明謙導演,歷經4年拍攝的紀錄片
曾寶儀因為經歷家人數次罹癌,因此踏上了探索癌症的冒險。這部紀錄片記錄她實際走訪世界各地,訪問病友、陪病家屬、醫師、科學家的旅程。
整部片有很多片段都讓我數度落淚,原本因為感冒帶去的半包衛生紙,最後全數都拿來接眼淚哈哈哈哈
(以下可能有一點雷嗎?不太確定)
-
小琦是一名運動健將,平常看起來陽光又堅強樂觀,卻在三十幾歲就罹癌,切除化療後,不到一年又再次復發。
在電影中,她剛得知自己得到癌症時,一直用一種近乎反常的自信和無懼:「我覺得我不可能輸給這種東西,我覺得我好像沒有這麼嚴重啊!」,對於治療計畫全盤接受,看似毫不畏懼。
然而,在家族排列的諮商治療當中,小琦選擇了全場最小的人偶代表自己,無意間透露出她內心深處的脆弱。表面上看起來無所畏懼,但在她的內在世界裡,疾病、正在被疾病吞噬的器官,她的伴侶,都比她自己龐大有力量許多。
也許是因為這份來不及被正視的恐懼,最終逐漸跟著疾病一起將她吞噬
曾寶儀、Olga的午餐對談。圖片來源:《交換禮物》粉絲專頁
另一位患者Olga,則是大方地展現自己的恐懼。
電影當中,她看起來很開朗地說著:「我不想死啊!我還想活!」
她和這份恐懼相處,因著這份恐懼開始好好專注每天的生活——好好地進食、睡覺。也因此在一段時間後,病程走向逐漸看起來越來越樂觀。
透過小琦和Olga的病程,我意識到也許真正的勇敢,並不是所謂的無所畏懼。而是像Olga一樣,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但還是想要面對,於是才能迎來改變。
圖片來源:誠品電影院官網
另一個電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曾寶儀去體驗牙齒除汞的過程。
拍攝到了一半,正要除汞的時候,曾寶儀卻突然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憂傷,她莫名地哭個不停,我也跟著她莫名地哭個不停。(哈哈哈哈,真的是莫名其妙)
但它讓我想到了我曾聽過一個朋友說的故事——
我朋友說他以前有一件很喜歡的粉紅色衣服,即便早就知道不適合她了,但她仍然一直捨不得丟。
我覺得無論是除汞、家中的那件粉紅色衣服,乃至於我們心中常緊抓的那些早已不適用的信念和記憶,都可能曾經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裡,幫助我們度過難關。就像為我們填起蛀牙的銀粉一般。
但隨著時間流逝,它們不知不覺中早已不再適用,甚至開始傷害我們。然而,要跟過去的自己告別,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於是我們暫時放著不處理它,把它遺落在某個角落。這個角落有時候是口腔;有時候是衣櫃;有時候則是潛意識當中。我們逃避去思考是不是應該真的要把它放下。
「但身體是知道的」
處理除汞手術的牙醫師說,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個案,怎麼弄都弄不下來,直到他們跟病患好好聊過,讓他們排解完那些想要緊抓不放的東西,自然手術就會變得更順利。
身體總是在替我們經歷那些緊抓不放的情緒,有時候,當我們準備好正式要告別,好好的讓悲傷徹底湧現,我們才能真的學會:「原來,無論是對癌細胞或舊有的信念,勇敢地說再見並不是假裝瀟灑或狠心割捨,而是好好正視自己的不捨,好好正視自己的失落與憤怒和擔憂,好好的表達感謝,才能好好地說再見。」
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
整部電影以探討疾病、自癒力為主軸,但我看完之後,卻感受到很多希望和療癒的力量。知道面對疾病和人生,我們的選擇,永遠都不只有一種而已。疾病的發生,是身體給我的警訊,提醒我們要好好的向內看,也可以對身體有更多的信任。同時也被提醒,也許真正重要的人生任務,就是好好專注地過生活。
知道真正的愛和寬容,是尊重和陪伴
知道每一種情緒,無論是懊惱、挫折感、面對失去的失落、憤怒,都需要給予它們寬廣的空間。
知道每一種情緒都其來有自,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是好的。
知道……
如同曾寶儀在電影中說的一樣:「唯有接受發生的一切,才能真正激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