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根本沒想過自己能日更,更沒想到自己可以堅持寫作超過 120 天,追蹤數破千。
這對很多人來說或許不算什麼,但對於曾經「完全寫不出字」的我來說,這是靠著一段段文字,所累積起來的信念啊!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曾在寫作路上迷惘、自我懷疑,或者感到卡關的人一些幫助!疫情期間,我因為長心冠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再加上至親離世,連續好幾年,我都沒辦法再寫作。
我甚至無法閱讀。書一打開,文字會自動從眼前流逝,進不了腦子。
整個人彷彿斷了線,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那座橋,好像在某個我沒察覺的瞬間悄悄崩塌。
就在我以為自己大概廢了的時候,我偶然發現——我的腦子並不排斥聽到的聲音訊息,我就開始使用 電子書 APP 或是 iPad 的螢幕朗讀功能,來取代閱讀。
iPad 甚至可以將圖書館借來的電子書,或是沒開放朗讀權限的電子書,一章章地朗讀出來。
當我的耳朵重新熟悉文字的節奏後,我發現自己也可以用 語音筆記,慢慢記錄下腦中浮現的想法。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一點一點地,重新拾回與文字的連結。
就在某個深夜裡,我決定開始在 Threads 上日更,將這些紀錄下來的片段給發表出來。
我也很好奇,透過日更,能不能找回那個擅長用寫作和自己對話的我。
Threads 是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平台,500 字的篇幅限制,不會給人太大的創作壓力。
我不需要一次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誠實寫下今天的一個觀察、一個想法、或是一點點感受就夠了。
過了 10 天後,我驚訝地發現——欸,我真的可以做到耶。
於是,我又給自己設了一個 21 天的目標,想試試能不能把寫作變成習慣。
結果,第 43 天的時候,我不只在 Threads 上穩定日更,還順勢啟動了網站的日更計畫。
回頭看,我才發現:寫作,其實跟跑步很像。
我曾經從一位國家級的長跑選手那裡,學到「分段前進」的思維。
她說:「如果覺得一次要跑 20 公里太累,那就每 5 公里切成一段。」
每完成一段,她就會給自己打氣與鼓勵,繼續往下一段前進。
我就用同個方法,將自己的日更計畫,從 10 天、21 天、43 天,到現在的 120 天,一段段的推進達成的。
日更 120 天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一場寫作的復健之旅。
初期,我只能寫些五六百字的短文,就把腦子內的想法給耗盡。
但慢慢地,我可以逐漸加長到兩三千字,寫完後還覺得挺意猶未盡的。
後來更是一口氣完成了一篇長達 9,000 字的網站長文,寫完的當下雖然虛脫,卻也有一種久違的舒暢感,雖然還沒完全恢復過往的寫作狀態,但可以從「不敢寫」,走到「敢寫」,再到「能寫」,我已經很滿意了!
這段經歷讓我再次確認——
寫作能力其實就像肌力,是可以練回來的!
就算曾經中斷、曾經荒廢,寫作能力不會完全消失,只要花點時間,就可以讓它從沉睡狀態甦醒。
你一定聽過很多人說:「經營社群媒體時,要聚焦單一主題,才能建立起辨識度。」
這個建議對於已經有粉絲基礎的人來說,確實很有效。
但對於剛起步的創作者來說,若太快把自己局限在某個主題內,反而會喪失發展的可能性。
我一開始是從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閱讀心得」出發,再嘗試把觸角延伸出去。
有次,我試著寫了篇關於 瑜伽對於跑者的好處,結果收到留言回饋:「看了你的分享,我也想試試瑜伽!」接著,我也透過大數據的推薦,認識到很多優秀的瑜伽老師!
後來,我又寫了一篇關於陪伴癌症病人的經驗。雖然數據不算漂亮,但也收到私訊說:「謝謝你的分享,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苦撐著。」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
就算沒有驚人流量的文章,也可能透過網路漂流出去,觸碰到需要的人。
說不定哪天,就會因為某個主題,為自己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我還記得,有次寫了篇 關於斷捨離的經驗,剛好搭上「新年新希望」的熱潮,竟然一夜之間帶來 18 萬的流量,追蹤人數也是井噴式的增加。
當我們願意走出舒適圈時,寫作會帶著我們走向原本觸碰不到的人,事,物,打開多重的可能性!
對剛起步的創作者,我會這樣建議:
「先從你熟悉的主題下手,再慢慢練習跳脫舒適圈」
比如,你擅長寫職場觀察,可以試著延伸到生活裡的細節與感悟;如果你喜歡記錄育兒日常,也不妨加進一點自我成長的反思。
只要是你真心有感的內容,讀者都能感受到那份真誠與溫度。
很多人會擔心,日更會不會犧牲內容品質?
這裡有幾個我自己實際使用的方法,可以穩定創作、又不容易讓自己 burnout:
隨手記下當下的觀察與想法,不管是紙本筆記,還是像 Simplenote、Apple 備忘錄,或是 ChatGPT, Voicenotes 這類語音轉文字 的手機 App 都很方便。
觀察自己一天中最適合寫作的時間,固定下來,就像每天留一段時間跟自己對話。
不用太多,先聚焦你有感、有話想說的主題,寫起來比較順手,也更容易延伸出系列內容。
別為了更新硬擠內容,你的經驗、感受和轉折就是最動人的素材。
寫作的起點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一點點真心,再加一點點行動。
延伸閱讀: 從靈感閃現到發表文章:跨平台筆記工具推薦 Simple note, Notion, Milanote, Heptabase
寫給猶豫不決的你
日更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好的自己的一種方式。日更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寫作習慣、觀察力、深化思考,最重要的是,日更寫作可以讓我們連結到最真實的自己!
選擇日更平台之前,你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
你想用什麼樣的媒介來分享內容?文字、聲音,還是影像?
這不只是創作形式的選擇,更關乎你能否長期穩定輸出,兼顧頻率與品質。
如果你擅長寫作——
可以考慮經營部落格、自架網站,或從 Threads 開始寫短文日更。
如果你聲音有魅力、表達自然——
可以試著錄 Podcast,用聲音陪伴你的讀者/聽眾。
如果你對影像有興趣、節奏感強——
那麼 IG Reels 或 YouTube Shorts 可能會是你發揮的舞台。
不論你想經營寫作、錄製 Podcast,或拍攝短影音,「文字」都是最小但最關鍵的創作單位。
你在 Threads 上發的一篇短文,可以延伸成網站部落格的長文,也能轉化為 Podcast 的逐字稿,甚至改寫成一支影片的腳本。
當你建立了穩定的寫作習慣,就能避開「等靈感來才寫」的陷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紀律、可持續的創作節奏。這不僅減少了斷更的風險,也能讓你對自己的產出能力更有自信。
在初期探索階段,不需要急著選定唯一平台,你可以多方嘗試,看看哪個媒介、哪種平台的氛圍讓你感到舒服、有動力,並能獲得正向回饋,那就是可以讓你「想持續創作」的地方。
日更也會悄悄改變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原本容易略過的日常細節,會因為寫作的練習而變得鮮明。
你開始更細緻地觀察、思考,將一個眼神、一段對話,轉化為能與人共鳴的內容。
最重要的是——
這些真誠又持續的分享,會一點一滴累積成你獨有的個人品牌。
讀者會看見你的成長軌跡,也能透過你真實的思考脈絡,與你產生連結。
創作路上,最難跨過的坎,不是靈感枯竭,而是那種「怕沒人看」的心情。
但日更的過程教會我——寫作,最終是為了與自己對話,而不是取悅任何人。
當你每天都要產出文章時,根本沒時間沉溺在得失心裡。
每天的文字,都是我確認自己還能感受、還能思考、還能說出點什麼的證明。
那是一種內在的自由,一種來自靈魂的回音。
除此之外,日更寫作最大的難處,就是在時間上的協調
特別是女性創作者,我們常被期待扮演多重角色:照顧者、工作者、傾聽者,當終於可以坐下來寫字時,還得面對自我懷疑的聲音。
也有創作者跟我分享,忙了一整天回到家都已經晚上 10 點多了,卻還沒想好當天要發佈的內容,隨著時間流逝,心理壓力就越來越大。
如果遇到這種狀況,我會建議,就不要勉強自己日更了!
原本,寫作就是很私密的事情,我們不用跟別人證明什麼,也不用跟別人比快慢,只要你開始寫,你就已經在路上了。
「為什麼而寫,比怎麼寫更重要」
寫作不只是為了流量、掌聲或認可,而是為了跟自己對話,梳理那些無法輕易說出口的渴望。
如果可以,就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書寫一些文字就好,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發佈出去。
也不要忘記自己是為了什麼才開始想寫作的!
也許是為了記錄生活、療癒自己,或是留下屬於你的痕跡。
無論是什麼,請記得時常回到它身上。
那份初心,會像燈塔一樣,指引你在忙碌或迷惘的時候,重新找到方向。
延伸閱讀: 寫作靠熱情還是靠技巧?這堂課讓我重新定義自媒體經營的核心價值!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很多人會質疑:
「日更會不會影響內容品質?」
「天天寫,會不會反而失去重點?」
但當我們真正理解日更的本質,就會發現——
它不只是創作的一種節奏,更是一條自我探索與持續成長的路。
真正重要的,不是完美的表現,而是真實且不間斷地前進。
每天寫一點,感受一點,整理一點。
這些微小的積累,終將形塑出獨一無二的你。
【作者介紹】漫閱讀
若不想錯過我最新的文章,歡迎直接訂閱我的網站或電子報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請按下愛心,這可以讓更多人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歡迎直接
若你對文章有任何疑問,或是想討論的,歡迎直接寫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