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是我親自面試錄取的第一位電商助理。
她年紀輕,是 Z 世代,進來後非常安靜,安靜到像個影子。
和她一起辦公一個多月,我們說過的話不超過十句。 雖然我是她的直屬上司,但說實話,我對她的印象非常薄弱。 經理後來還笑我:「你眼睛是擦到狗屎嗎?怎麼會選她進來?」
說實話,當初她沒什麼表現,也沒有明顯錯誤,就是那種平平無奇、存在感極低的類型。
大約一個月後,Y 來了。
她年紀大一點,話不多,但不代表沒想法。
她不只是能做事,還願意提建議,會觀察工作流程、主動優化,讓公司整體效率提升不少。 我們後來還在她的建議下導入了新系統,流程順了,人力需求也下降,甚至連過渡時期請來的臨時工都能省下。
老實說,那時我蠻欣賞她的。
當時的我也滿懷希望,覺得找到這樣能動腦又肯做的人,是公司運氣好。
只是,隨著她越來越上手,某些事情也悄悄變了味。
一開始她說兩個人頂原本三個人的事,公司應該加薪。那時剛好過試用期,本來就有打算調薪,雖然她有提,我也不以為意,就按照原本規劃加了。
後來她再度提議建立官網,我們本來認為沒那麼急迫,但她幾次遊說後,我們被說服了,決定投入資源。
為了讓她能專心處理網站建置,也把原本她和 Z 分擔的日常工作多數移交給 Z。 她那時很有熱情,我們也希望能靠官網開拓一條新通路。
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前進。
直到我出國出差了一個月。
那段期間,雖然還是會透過訊息聯絡,但基本上把日常營運都交給她們自己安排。畢竟也做超過一年,總該能獨當一面了。
就在我回來前一天,Y 傳訊息給我,說她這段時間為公司付出很多,希望能加薪。
我回說,等我回來再詳談。
沒想到她等不及,隔天直接找經理談。
經理讓她把認為值得加薪的貢獻點列出來,說會評估看看。
她寫了一大段,但經理的回覆很直接——
「當初你應徵的是美編,官網是你自己主動提出、主動接手的,結果營利還沒看到,就先來談加薪?」
經理給了一個退一步的條件:如果官網能先達到收支打平(不求盈餘),就先加一千,再視表現調整。
結果她當場情緒崩潰,直接提離職,並傳訊息告知我。
我回國後了解狀況,才知道整件事的導火線,是 Z 私下透露了她的薪水。
Y 聽完很不能接受,覺得自己出了最多力,最後卻只比 Z 多一千,心裡嚴重不平衡。
她開口要求加薪四千,我沒答應,也沒挽留。畢竟已經提離職,怎麼加都不會是長久之計。
離職當週,我看在同事一場的情份上,加上 Z 一直問要不要幫 Y 辦個簡單的歡送會,我就打算自掏腰包請她們吃頓燒烤,算是私下的告別,雖然後來也沒吃成。
這件事後來被經理笑了很久,說:「你真會當盤子啊,提離職的人還想請吃飯?」
他說得沒錯,在職場上,一旦提出離職,就不該再享有任何額外福利,更別說是用公司名義辦歡送會這種事。
但那時的我,還是想留一點溫度。
但後來我發現,真的是我心太軟了。
Y 走了後,Z 開始跟我討加班費,要求精確到每一分鐘,包括沒申請加班的那種小時差,也要求一併補算。但她天天遲到,我們都沒說她了。
我一開始沒說什麼,甚至照她說的每分鐘去核算。
結果下個月我跟她說,那以後打卡也要精準到分鐘,她馬上說:「喔~那就不用啦,其實也沒差啦~」
看吧,雙標。
這件事讓我認清一件事:
在職場上,保持適當的距離,比當一個「好人主管」更重要。
你以為你是給她情分,她卻當成理所當然。
你以為大家都是夥伴,她們其實只把你當工具人。
Y 和 Z 離職後,公司確實省下了不少人事成本。
官網也慢慢進入穩定營運, 更重要的是,沒有了情緒內耗,整體節奏反而順了。
說是轉虧為盈也好,說是清掉雜音也好,
回頭看那段日子,只能說:當初舉債請人,還真的是種浪漫。
現在不浪漫了,現實多了,乾淨多了。
這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