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我是 Andy CY
最近剛結束一段約會關係,這是我近兩年來最認真的一次,很遺憾最後沒有繼續往下發展,在整理自己的感受、反思的過程中,想到以前看過一篇關於尋找伴侶的文章《How to Pick Your Life Partner》,重新拿出來複習後,依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因此翻譯了這篇文章,並加入一些我自己、朋友的經驗分享,算是比較赤裸、直接的內容,希望透過這種實際的經驗,讓這篇文章的說服力更高!
為什麼重要?
巴菲特曾經說過「選擇誰作為伴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然而,現實是並沒有人教我們該如何尋找人生伴侶,今天這篇文章將會討論到底伴侶生活真正代表的是什麼,以及有哪些特質應該是我們要優先重視的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不要羨慕擁有伴侶的人,單身是很棒的中立狀態
- 社會要我們保持盲目
- 遠觀是幸福,微觀都是日常
- 市場環境是選擇伴侶重要的因素
- 好的伴侶關係基礎是友誼
- 選擇讓你舒服自在的相處模式
- 彼此都要願意付出經營關係
- 約會後的反思問題
- 結語:追求合適,而不是完美
不要羨慕擁有伴侶的人,單身是很棒的中立狀態
很多心理學研究、統計指出,擁有伴侶的生活品質與快樂程度,一般都會高過單身的狀態,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也是這樣說的,擁有伴侶的生活有更多快樂、值得期待的事情,這讓我們在單身狀態時,總是嚮往盡快找到對象,再重回擁有伴侶的狀態,認為單身的狀態比不上擁有伴侶的狀態。

Image Source: waitbutwhy.com
但是,我們暫停思考一下,擁有伴侶真的就代表比較快樂嗎?其實並不是,真正會帶來快樂的是擁有「好」的伴侶,而擁有「不好」的伴侶,會讓你陷入成天爭吵、不快樂的生活,這比單身狀態還要更糟糕,如果他們想要進入好的伴侶關係,他們還需要先處理分手、整理自己的狀態,才能回歸單身,所以單身其實不是比較不好的狀態,單身其實是一個中立的狀態,你已經比陷在不快樂伴侶關係中的人更領先了。

Image Source: waitbutwhy.com
社會要我們保持盲目
今天談到要尋找伴侶,一般人心中出現的是「我希望我的伴侶是…」,我們直覺得會跳入「列舉條件」的思考,希望對方的外表很吸引人,最好同時有聰明的腦袋、不錯的收入,還能夠懂得應對進退,尊重我的生活空間等等,沒錯,這些都只是關於伴侶的「條件」,但是你該如何找到這樣的對象呢?
從小到大,社會教導我們關於找伴侶的方法,多半是依靠運氣、緣分,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如果今天你要開啟一個事業,你在真的開始之前,一定會先想辦法去搞清楚一切,可能是去上個課、拿個商學院的學位,或是至少多看幾本書學習,你會為了自己的事業準備一個商業計劃,明確計算自己需要投入多少成本、預計獲得多少營收、每年的成長率要多高,但是我們對於選擇伴侶卻不會這麼做。
甚至,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真的為選擇伴侶制定了詳細的計畫、策略,這個社會還會反過頭來笑你,說你太認真了、擔心太多了,有明確的計畫與策略不是正確的方式,應該要相信命運、緣分會讓你找到正確的人,這就像是拋棄所有策略、計畫,只祈禱依靠幸運得到好的結果。
社會除了要我們相信運氣之外,還限制我們多加嘗試、試錯。如果我們不擅長一件事情,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多加嘗試、練習,直到嘗試過很多次之後,這些經驗才會告訴你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該避開的,但是一般人對於尋找伴侶不是這麼想,我們希望一擊必中,最好是在第一眼就一見鐘情、初戀即情定終身,我們並不鼓勵在感情中試錯,社會的價值觀也貶低那些擁有很多戀愛經驗的人,認為這是很渣的表現。
綜合來說,社會教育我們不要制定計畫、不要多加練習,相信命運跟緣分會有好的結果,這就只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純機率的賭博而已。
遠觀是幸福,微觀都是日常
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幸福時,我們通常會記得的是很大方向的感覺,就像是一連串精彩的愛情故事組成的一部電影,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人的生活不是以一個「整體」來綜合概括,我們真實的生活是由「每一天」來組成,每一個平凡的日常,才是幸福真正發生的地方。
人生遠看就像是一幅漂亮的畫作,但是我們每一天是生活在一小塊像素當中。
選擇一個伴侶代表的是,選擇一個將會一起吃飯 20,000 次的飯友,一起出去旅遊 100 次的旅伴,要聽她分享她的一天生活 18,000 次的人。所以,我們在尋找伴侶時,應該要盡量想小一點,考慮那些真正在日常中的事情。
真正的伴侶生活,不是浪漫的海島蜜月旅行,在海邊星空下的燭光晚餐——而是你們一起去的「第 48 次旅行中的其中一個晚上」;不是你們一起簽約買下新房子,當晚的慶祝大餐——而是在這間房子一起吃的「第 2,132 次晚餐」,而且只是一個平凡的週末,絕對不是情人節。
美好的生活是由許多個不起眼的星期三所組成。

我自己很認同這個概念,在認識一個新對象的時候,我會刻意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時的興奮沖昏頭,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她打扮得很漂亮,我們一起吃了一間很棒的餐廳,其中一道甜點特別好吃,對,這些都很棒,但這些不會每天都發生。
我最喜歡的約會行程,其實是很日常的安排,參與彼此的日常生活,跟著對方一起去做她平常會做的事情。之前我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了一個對象,她人住在林口,有一次我們的約會就是我去林口找她,我們一起去運動中心健身,去附近的咖啡廳聊天,最後在一起散步去吃個晚餐,就是這種最日常的體驗,才可以讓我們想像以後如果真的在一起的話,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下次在認識新對象的時候,不妨也試試看這樣的約會行程吧!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尋找合適的伴侶。
市場環境是選擇伴侶重要的因素
許多論文研究都指出,在做出選擇伴侶的決策時,市場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個人所在的環境、社交群體中,包含工作夥伴、朋友、興趣夥伴等等,這已經很大程度代表有什麼樣的潛在伴侶人選會出現,其他額外的擇偶標準(如:外表、財富、價值觀等),只是在這群已經框定的潛在人選中,最後稍微影響決策而已。
所以要尋找你心目中理想的伴侶,最好的策略是先找到符合目標特質、興趣、生活模式的群體,讓自己周遭被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們環繞,這將會大大增加你接觸到潛在伴侶的可能性。
好的伴侶關係基礎是友誼
我們前面討論了幸福就是由無數個不起眼的星期三所組成,既然要選擇一個一起吃上萬次飯、一起去數十次旅行的夥伴,那最好的情況就是你們是很好的朋友,有了堅實的友情作為基礎,才可以讓日常的相處都很開心。
一個很好測試友情的實驗是「塞車測試」。
當我們跟真的很要好的朋友出遊時,就算是在車上相處的時間也會過得很快樂,有時候當真的要結束一天,要開車送大家回家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期待那天路上多塞車一下,不要這麼快就要把朋友送回家,希望可以再多延長一下相處的時間,這就是塞車測試,可以通過塞車測試的對象,代表你不會感到無聊、不自在,你很享受跟對方的相處模式,這是一個很棒的訊號。
這種對象通常也會有一些特徵:
- 幽默有趣:你在跟對方相處時有很多歡笑,你們對於彼此的幽默感很買單,真心地被對方逗樂,畢竟沒有人希望人生剩下的 50 年都需要一直假笑下去
- 你欣賞對方看事情、思考的方式:伴侶關係有時候也會扮演職涯、生活諮商的角色,如果你喜歡對方思考的方式,你就可以大方分享你的想法,而不需要擔心對方說出你不喜歡的話
- 相似的生活品味:你們對於一些興趣、活動有相似的喜好,甚至對於朋友、人也有相同的喜好,讓你們可以不需要任何一個人將就妥協,可以找到彼此都共同喜歡的日常生活
選擇讓你舒服自在的相處模式
如果你這輩子接下來都要坐在同一張椅子上,不能中途改變你的姿勢,那你一定會想找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任何一點小小不舒服的地方,長時間累積下來都會是很大的痛苦。同樣道理,要長時間相處的關係,最好的狀態也是彼此都能自在,而要創造這樣的相處模式也有一些訊號:
- 彼此頻率相同:你們相處的感覺是在同一個頻率,你不需要刻意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用舒服自在的方式做自己,如果你發現跟對方頻率不同,這種相處會很消耗能量,你很明顯就可以感受得到。
- 接受彼此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不完美的地方,你有缺點,你的伴侶當然也有缺點,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缺點這輩子都要被人糾正、抱怨,重點是你能不能接受對方整個人,所有他好、不好的地方加總起來,仍能堅定地說:「我可以」。
- 整體不錯的感覺:你們彼此之間的相處有沒有一種整不錯的感覺,可能是一些日常的小動作,他會在開門的時候多等你一下,或是在裝水的時候多幫你裝一杯等等,美國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指出,小小的日常貼心動作可以示意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而且我們有在乎彼此,這些都可以強化關係的連結。
我認為一個很好測試的方式是邀請對方和你的朋友見面,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吃飯或聚會,重點不是事後問朋友「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而是問朋友「你覺得我和他相處時,我是個怎樣的人?」,我是不是處在舒服自在、做自己的狀態,還是我會一直做不是我的事情。
我曾經試過這個方式,以前有一個正在認識、約會的對象,我找他了一個我的朋友聚會,在朋友家一起煮飯吃晚餐,對方中間就很自然地認識我的朋友,大家一起吃飯、聊天,但是在結束之後,我的朋友們就會分享他們觀察我整個晚上的狀態
「我覺得整個晚上你沒有很自在,我有觀察到你會做出 xxx 事情,這是你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我有感覺到你在聊天的時候,對於一些你平常不感興趣的話題,你會有種變得特別想要讓自己加入的感覺」
這些朋友對我的觀察,就是一個很好的線索,讓我知道在跟對方相處時的我,是不是處在舒服自在的狀態。
彼此都要願意付出經營關係
要長期維持一段好的關係是很困難的,擁有友情、舒服自在的相處是很重要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持續投入經營,我們很擅長規劃自己的人生、過自己的生活,但在伴侶關係中「我們」才是主體,雙方都要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好好經營,其中就包含:
- 溝通能力:溝通是全部事情中最重要的,這就像是你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但不會有人跟你說保持健康要好好呼吸,一段關係的基礎就是溝通能力,雙方都需要有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在關係中建立信任、磨合
- 對等的關係:在關係中兩個人的地位很重要,當有人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他的行爲、情緒表現會開始影響整間房間的人,這就是不對等的狀態。當雙方的地位是對等的,就不需要有人為了照顧對方的情緒反應,隱藏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不需要有人常常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兩個人都可以對等的相處。
- 好好吵架:吵架也是個能力,能夠好好溝通自己的狀態、需求,勝過於單方面地輸出情緒給對方,或是直接進入防禦模式反擊。有些事情可以透過吵架磨合,有些事情是雙方更底層的差異,你們願不願意在爭吵過後,依然選擇接納彼此。健康的衝突有助於強化關係,因為涉身其中的人努力對抗的是問題;不健康的衝突會弱化關係,因為雙方對抗的不是問題,而是彼此。
在關係當中也要抱持著「成長心態」,相信一切都會有更好的可能,並且願意一起努力往這個方向前進,想分享一個我朋友的故事,我朋友跟他的伴侶有個很棒的儀式,從他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就有個習慣,他們每週會挑選一個時間,主動來討論彼此對於關係的感受,兩個人會主動反思過去一週的相處,有什麼地方希望可以對方做得更好,或是藏在心中不開心的小事情,試著在問題剛出現時就處理掉,也透過這個反思,分享喜歡彼此相處的地方,持續發現自己和這段關係的新面向,主動用心經營這段關係。
約會後的反思問題
綜合以上的描述,我們會發現一段好的長期關係真的很不容易,光是要找到符合這些特質的伴侶就已經非常困難了,我們或許不想再讓事情變得更困難,對,如果他正好喜歡音樂、會彈吉他都是很棒的條件,但這或許不會在你們的第 1,826 次晚餐帶來太多的影響,還是先重視其他特質,把彈吉他的優先級放低一點吧!
這邊想引用《How to not die alone》這本書中提到的約會反思問題,我覺得是個很棒的指引,當你在認識一個新對象時,試著在約會結束後,問問自己這些問題,這會對你有很棒的幫助!
- 對方引發出我的什麼性格?
- 在約會當下我的身體有什麼感覺?僵硬、放鬆還是介於兩者之間?
- 約會後,我覺得更有活力還是更沒活力?
- 對方有沒有讓我感到好奇的地方?
- 對方能讓我大笑嗎?
- 覺得自己的心聲或想法有被聽見嗎?
- 與對方相處時,我覺得自己有魅力嗎?
- 我覺得著迷、還是感到無聊,或是介於兩者之間?
結語:追求合適,而不是完美
我覺得在閱讀許多關於伴侶的文章、書後,給我最深刻的反思就是「追求合適,而不是完美」,沒有人是完美的人,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缺點、你不喜歡的地方,關鍵不是找到一個能滿足所有理想條件的人,長得高、很帥、很有錢都很棒,但究竟這些條件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我想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應該已經有了答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如果有什麼想法反饋,歡迎到 Patreon 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變革成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