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我是 Andy CY
在 2019 年一項美國的調查中發現,當被問到「你自己如何定義成功?」時,97% 的受訪者同意「一個人如果追隨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竭盡全力去做自己最關心的事情」,那就是成功。
但當同樣的受訪者在被問到「你認為別人如何定義成功?」時,只有 8% 給出相同的答案,另外 92% 的受訪者則同意別人會根據「是否富有、是否有一份引人注目的職業、是否有名氣」來定義一個人成不成功。
我們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是在追隨社會主流的「Dafault Path 預設劇本」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活出「Pathless Path 自創之路」,就是今天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主題。
為什麼重要?
現在的社會很強調標準化的人生選擇,只要你好好唸書、找份好工作、擁有不錯的收入就會獲得快樂,但往往最終的結果是,你擁有了社會預設應該讓你快樂的條件,卻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喜歡、享受這樣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創之路」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人生的預設劇本
- 如果我們不去定義「足夠」,我們就會一直想要更多
- 從眾也是一種損失規避心態
- Pathless Path 是走出自己的道路
- 如果你去做這件事情,但永遠不能跟其他人說,你還會去做嗎?
- 我的三個月「自創之路」體驗
- 「自創之路」是水到渠成,而不是犧牲放棄
- 結語:重點是好好生活,而不是要領先他人
人生的預設劇本
《The Pathless Path》的作者 Paul Millerd 擁有一個令人稱羨的菁英履歷,頂著 MIT Sloan MBA 的光環,在全世界最頂尖的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工作,在他人生的上半場,他沿著社會所期待的「預設劇本」一路搜集獎盃,但是在經歷身體大病、親人離世的意外衝擊,他才突然發現,儘管他已經達成了所有過去他給自己設定的成功目標,在工作上,他可以跟全世界最頂尖、聰明的商業領袖共同探討經營策略;在生活上,他擁有豐厚的收入,可以在大城市紐約過上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的內心卻覺得越來越空虛,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更快樂。
他走上了人生的「預設劇本」,紙面上的生活看起來完美無缺,但他內心卻沒有得到社會向他承諾的快樂,沒辦法真正去享受它。
曾有研究指出,在全世界各種不同的的文化、社會背景下,人的心中通常都有所謂的「預設劇本」,這個路徑是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認定人生就應該這樣走、做這些決定,但是有趣的是,這條「預設劇本」通常只會規劃我們年輕時的選擇,包含求學、選擇工作、建立家庭等,大概就只會到我們 35 歲而已,對於剩餘的人生該怎麼走,「預設劇本」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導致有些人一路跟隨「預設劇本」的規劃,走到了中年之後,突然間地圖消失了,他們頓時喪失了生活的方向感,不知道該如何去思考以及感受。
如果我們不去定義「足夠」,我們就會一直想要更多
If we don’t define “enough,” we default to more,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when to say no.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分享的這段話。
如果我們對待工作、收入、成就感等事物,沒有去定義對自己而言什麼是「足夠」,那我們的預設就會是繼續去追求更多,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那就要追求更多的升遷、加薪;生活過得很充裕,那就還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如果我們不知道「足夠」的程度是什麼,那我們就會不知道何時該放慢腳步、停止追求更多,對自己說一切已經夠了。
這個概念讓我想到「奮鬥者的詛咒」,這個概念說努力表現傑出的人,一向都會獲得成就感、快樂,但是他終究會遇到越來越難的挑戰,以及抵達自己能力的邊界,開始面對無法避免的衰退、挫折,當成果愈來愈難讓人滿意,投入了越多的精力卻獲得越來越少的成就感,就會吞噬所有的快樂。
成癮者的共通點是,在於他們和不值得那麼愛的東西,陷入不健康的關係,不止是酒精、賭博、名聲,工作也是讓現代人成癮的重要癮頭。

Image Source: Midjourney
從眾也是一種損失規避心態
「損失規避」是行為心學上很重要的發現,人們對於損失東西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同樣東西的快樂。我們選擇走上「預設劇本」也是一種損失規避的選擇,主流路線代表的是不需要擔心自己會失敗、不快樂,因為這個社會告訴你這樣就會快樂,如果最終你沒有得到的話,那是社會承諾的失敗。但如果你今天做了跟主流不一樣的選擇,最終結果不小心失敗了,那就是你自己需要承擔的損失。
就像是在企業組織中,沒有執行長會因為保守務實地經營一間公司,沒有大力追求成長而受到譴責。但如果執行長選擇投入許多資源大膽創新,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的話,那他很有可能受到批評、指責。
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經常會受到朋友、家人的外在影響,不管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或是不想讓他們失望,外界的壓力推著我們優先滿足社會期待,而不是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迫使我們走上違背自己內心真實聲音的「預設劇本」。
Pathless Path 是走出自己的道路
我會將 “Pathless Path” 稱作「自創之路」,拋下社會給我們的「預設劇本」,聽從自己內心選擇的方向,走出自己的故事。
Paul 在離開管理顧問的工作後,他放下對於名聲、頭銜職稱、收入的追求,轉而探索自己內心-什麼事情是會讓我感到快樂的?在解放工作時間後,有大量的時間讓他可以去探索,他嘗試了許多事情,包含文字寫作、兼職顧問、自由接案等等,去尋找他喜歡、會讓他充滿能量的事情。這個階段是很模糊、充滿不確定性的,在探索的過程中,Paul 也感受到自己內在的壓力,內在的聲音在告訴他:「你走偏了!你要趕快回到原本的路徑上!」,這是很正常的過程,我們的內心會排斥冒險、不確定的事情,但一定需要經過這個充滿雜音的過程,才會讓自己內在的聲音浮現。
尋找熱情的關鍵不是遵循心裡最熾烈的一股動力,而是應該抱持更開放的心態,去妥善調和多個不同的動力,打造出你感到熱情的工作,再圍繞著這個熱情打造出你喜歡的生活。
如果你去做這件事情,但永遠不能跟其他人說,你還會去做嗎?
《夠好的工作》的作者西蒙.史托佐夫 Simone Stolzoff 曾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他在從事了科技業工作多年後,發現自己開始厭倦製作簡報、寫廣告、做行銷提案的生活,他越來越對文字寫作感興趣,希望可以成為一名作家,但是他一直對自己沒有寫作、文學的背景很沒有自信,為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也為了改變家人、朋友對自己的看法,他決定去報考了新聞學的碩士學位,來為自己的選擇正名。
在經過申請、面試的過程後,他成功錄取了研究所,直到錄取之後,他才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去,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導師徵求建議,他跟導師說了各種理由、選擇的利弊清單、面對的壓力等等,導師看著他直接點出問題:
「如果你去做這件事情,但永遠不能跟其他人說,你還會去做嗎?」
這個問題讓西蒙恍然大悟,這是他第一次考慮到自己的內在動機,真的去反思自己的目標,他到底是真的對寫作感興趣、還是單純想要有一個碩士學位來證明?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排除他人的看法,但是花時間問問自己,到底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我的三個月「自創之路」體驗
我跟 Paul Millard 的經歷非常像,從小在考試中就表現不錯,考上了台大商學院,在求職激烈的競爭中,順利進入了外商管理顧問公司,我在這間公司已經做了 6 年,如果繼續按照「預設劇本」發展的話,接下來應該就要開始準備出國念書,現在這就是我的同溫層現在最主流的選擇-台大畢業、工作幾年、出國唸書,我以前也是這樣規劃我的人生,但是等我真的到了這個選擇的路口,我開始猶豫了,我發現這條路好像怪怪的。
我沒有出國工作或生活的憧憬,我不想跟著「預設路線」選擇出國唸書。我很喜歡工作給我挑戰與成就感,公司內也有很棒的團隊,但有一個念頭是我一直揮之不去的-生活會不會有其他可能性?因此我在今年初跟公司提出了留職停薪 3 個月的念頭,希望給自己一段時間去休息、摸索。
跳脫「預設劇本」一開始的感覺很興奮,我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覺得自己跟其他人很不一樣,但接著焦慮感就開始出現了,擔心自己的收入不夠、擔心在職涯上掉隊了,多出的空白時間要如何利用才會「值得」,過去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正職工作,但突然間我不能使用這個答案去掩飾了,我需要去找出自己的答案。
我開始有意識的去思考會讓我感受到有能量的事情是什麼,我發現我自己很喜歡學習新東西,透過閱讀書籍、看文章、影片去學習我不知道的東西,幫助我能夠更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我也很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輸出、分享出來,看到自己的分享對其他人產生價值,這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相比於在工作上跟團隊一起完成了一個幾百萬的專案,這種單純透過自己做出的成果更有踏實感。
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其實不能適應單純享樂的生活,如果完全沒有工作的目標,只是純粹的享樂,這種生活不會帶給我最大的快樂,我喜歡做有價值的工作,我需要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去支撐我的內在,有意義的工作更像是我的能量來源。同時我喜歡工作與生活混合的感覺,我不想要單純被規定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我喜歡自由安排我的時間,讓我能隨時創造工作的成就感,也有可以自由去享樂的時間,這種混合的自由才是我喜歡的狀態。

Image Source: Midjourney
「自創之路」是水到渠成,而不是犧牲放棄
在聽到別人的故事時,我們一般都會很嚮往「裸辭」、「一無反顧」的概念,好像一定要勇敢拋下一切才是最棒、最浪漫的,但這並不是現實,雖然現在的工作可能讓你很不快樂,但真實的情況是你不會因為突然跳脫工作,就找到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在「預設劇本」與「自創之路」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二選一,你不需要放棄一個選項,才能選另外一個,這其實是一個光譜,你可以決定兩者的比例,在探索「自創之路」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是-Prototype 實驗
在我決定要跳脫出「預設劇本」時,我已經花了數年的時間探索,我從 2020 年開始經營 Podcast,中間換了幾個不同的題目,在同時擁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製作節目終於在 2023 年時累計超過 200 萬收聽量,接著才開始經營會員制的社群,經營會員制社群有很多細節,為了獲客引流、經營內容、留存會員我嘗試了很多東西,在經歷近兩年的努力後,會員制社群的收入才逐漸成長到可以支持我日常生活成本的程度。
接著,我在去年又開啟了《閱讀進行式》的知識型節目,經過一年的經營後,2025 年也轉為付費制電子報形式,來建立更多元的工作組合,有了這些不同的嘗試後,我才開始有勇氣想要探索全職的生活,但我沒有選擇馬上離職,灑脫登出職場,而是先用 3 個月的留職停薪來實驗,這樣的生活模式我要不要繼續 double down 加倍投入,結果是我反而喜歡有正職工作的感覺。
所以在探索 Pathless Path 「自創之路」時,實驗是很重要的策略,多去嘗試探索,慢慢找到方向之後再加大投入,讓自己慢慢從「預設劇本」過渡到「自創之路」,這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一個需要犧牲、放棄的選擇。
結語:重點是好好生活,而不是要領先他人
Coming alive over getting ahead.
最後,我想用 Paul 在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結語,選擇走上「自創之路」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滿足他人的期待、達成超越的成就,而是誠實面對自己、擁抱不確定性、主動採取行動,我們需要放下自己想變「成功」、「卓越」的念頭,腳踏實地去過每一天的生活,儘管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但相信一切會有更好的結果。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