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rendforce公佈了未來台積電高階製程的佔比。隨著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新建的三座晶圓廠,將投資1650億美元,預計2030年之後才會量產。即便到美國生產,台積電在台灣製造的佔比仍然高達80%。
然而,問題在於,美國投資的先進製程,將會稀釋掉台灣先進製程的佔比,整體看來,2030年以後,台灣製造的先進製程將從71%下降至58%,對於台灣本土製造的影響不言而喻。那麼,未來先進製程的發展會怎麼進行呢?美國將會稀釋掉台灣的佔比嗎?台積電有什麼辦法維持利潤呢?韓國會佔比增加嗎?首先,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做分享:
1.中國持續持平。
目前先進製程以5奈米以下,的確中國的技術短期是沒辦法做到先進製程。主要的原因在於半導體設備禁令,導致中國必須使用國產的設備商。但是國產設備商技術還處於成熟製程階段,無法跨越到先進製程。
即便去年,中芯國際推出七奈米的製程晶片,實際上的良率仍然慘不仍堵。技術上,中國的製造可以做到,但是量產跟獲利仍然相當遙遠,這也是中國未來在先進製程上的進步存在的瓶頸。
也因此,成熟製程還是目前中國主要的發展賽道,既有需求,有能快速獲利,才是中國這幾年的主力。
2.日韓角色互相替換。
從數據來看,韓國到2030年將會從12%下降到7%,而日本會從0%到4%。韓國先進製程下降並不意外,未來韓國如果技術無法追上,先進製程只會落到美國的台積電跟台灣的台積電,加上美國不會放棄的英特爾身上。
而英特爾能搶走的不單單是台積電的訂單,更容易搶走三星的訂單,因為三星目前主攻台積電前一個世代的產品,對於英特爾來說,獲得技術難度較低,而這些訂單來自於AMD跟高通,甚至是博通,都是美國公司為主,想要搶走更加容易。
對於日本來說,發展先進製程本來就是為了日本客戶或是自身『一條龍』的製造。雖然短期Rapidus 技術無法追上,但是只要能做出先進製程,必然會把技術轉移給其他日本的半導體廠,未來瑞薩,甚至是SONY都可能有自己的先進製程技術。
3.美國持續增加。
到2030年美國將會從11%增加到22%,主要的成長還是來自於台積電的投資跟蓋廠,所以佔比增加迅速,唯一的問題是,最後會不會投入這麼多的資金,完成當初規劃三個Phase 的工廠,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在海外廠區,由於生產成本增加,已經開始調整價錢,進行漲價。未來,台積電美國廠的價錢將會增加,對於科技巨頭來說,美國下單反而成本上升,間接也讓美國巨頭們思考,要下單給『美積電』還是『台積電』呢?
如果下單給『美積電』,未來將會負擔更高昂的成本,不見得有辦法跟其他對手競爭,如果下單給『台積電』,那麼美國擴廠將會延後製造,也不失為一套解方。
4.台灣佔比下降快。
到2030年,台灣先進製程製造只剩下不到60%。新廠的建立,才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未來新廠區都在海外,不僅會影響到台積電在台灣員工的招募,更會影響到整體的供應鏈。
隨著美國廠的建立,需要更有經驗的人才從台灣派去,協助美籍員工無法解決的問題,反而在台灣必須要招募更多的新人,對於台灣中階人才的培育,會出現斷層,有能力的中階人才都在國外,未來要怎麼帶更資淺的工程師進步,會是一大問題。
過度的『海外化』到2030年可能進入產能過剩,反而是半導體的修正期,對於台積電來說反而是負擔,值得注意。
我認為,未來台積電應該減少在日本跟德國的投資,畢竟日本跟德國都專注在車用電子,加上本身都有『一條龍』製造,對於台積電『在地化』需求其實不算高,當地設廠意義不大。
總結來說,半導體發展常常一係之間風雲變色,必須要做好控管,否則一個景氣逆風,對於各地散花投資的台積電,會帶來嚴重的逆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