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資摘要
我為何關注這家公司?
PepsiCo 是全球食品與飲料領域的霸主之一,擁有像是 Frito-Lay、Pepsi、Quaker 等超強品牌,不僅有超高的品牌辨識度,更具備橫跨全球的通路與營運效率,是典型擁有品牌護城河與穩定現金流的大型企業。
是否具備長期護城河?
✅ 具備品牌力與規模經濟的雙重護城河。不論是鹹食零食龍頭 Frito-Lay、還是老字號飲品品牌 Pepsi,PepsiCo 的品牌影響力深植人心。加上全球供應鏈布局完整,營運規模大,讓它在採購與分銷上都具備成本優勢,很難被新進者取代。
商業模式是否簡單、可預測?
✅ 營運結構清晰,穩定中帶韌性。PepsiCo 的營收主要來自「方便食品」與「飲料」兩大業務,再依照各地區分區管理。即便 2024 年遇到北美需求疲軟與 Quaker 產品回收事件,整體營收仍年增 0.4%,核心 EPS 年增 9%,顯示其穩健性。自由現金流是否穩定?
✅ 現金流穩定,且具抗壓性。2024 年營運現金流達 125 億美元,雖然面對回收與資產減損,公司仍能穩定產出現金,並投入資本支出與股東報酬,顯示其現金機器體質相當強健。
管理層是否誠信且善於資本配置?
✅ 穩健保守、重視股東回報。PepsiCo 宣布將年度股利從 5.42 美元調升至 5.69 美元,這是連續第 53 年增加配息。同時,公司持續以大約每年 10 億美元規模進行股票回購,資本配置紀律良好。
當前估值是否具備安全邊際?
🟡 估值合理但不便宜,長線可接受。以 2024 年核心 EPS 為 8.16 美元、目前股價約 149.27 美元 來看,推算本益比約 18.3 倍,略高於歷史均值,但考量其穩定性與現金流特性,對長期投資人仍具有吸引力。若北美業務反彈或成本進一步下降,估值有機會被市場重新定價。
二、公司概況與近期發展
公司名稱:PepsiCo, Inc.(股票代碼:PEP)
成立年份:1898 年(以 Pepsi 品牌創立計)
總部所在地:美國紐約州 Purchase
主要產品與服務:旗下品牌涵蓋鹹食零食(Frito-Lay)、早餐穀物與穀物棒(Quaker)、碳酸與非碳酸飲料(Pepsi、Mountain Dew、Gatorade、Lipton、Tropicana 等)
商業模式:B2C 為主,結合品牌銷售 + 特許經營 + OEM 製造(如飲料裝瓶)
全球布局:全球約 318,000 名員工,業務遍及北美、歐洲、拉美、亞洲、非洲與中東等地
股東結構簡介:
- 最大機構股東為 Vanguard Group,持股約 9.2%
- BlackRock 為第二大股東,約 8.0%
- 法人機構持股總占比超過 75%
研發投入:2023 年研發費用約為 8.5 億美元,占總營收約 0.93%,雖占比不高,但反映出其聚焦產品創新與流程優化的方向(例如新口味、可持續包裝、製造效率提升)。
近期重大發展(依性質分類)
【產品】
- 2024年 Q4:重新聚焦 Quaker 品牌,在產品回收後導入更嚴格品控,並推出升級版即食燕麥與穀物棒,期望在 2025 年重拾消費者信心並推動營收反彈。
【資本市場】
- 2025年2月:宣布將年度現金股息調升 5%,自每股 5.42 美元調高至 5.69 美元,這是連續第 53 年配息成長,顯示對穩定現金流的信心。
- 2024全年:執行 10 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持續回饋股東。
【策略合作】
- 雖本季未有重大新合作案宣布,但公司提及將持續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在亞洲與中東地區,以本地化品牌策略切入新興市場成長機會。
三、護城河與競爭優勢分析

四、財務與現金流分析(2024 vs 2023)

📌 指標變動分析:
✅ 淨利成長原因解析:
- 營業利益(Operating Profit)增加: 2024 年營業利益達 128.9 億美元,較 2023 年的 119.9 億美元 成長 7.4%。這代表公司在本業的營運效率與獲利能力有所提升。 雖然 Quaker 發生產品回收事件造成干擾,但其他核心事業(如 Frito-Lay 與飲料部門)表現穩定,抵消了負面影響。
- 成本結構優化:2023 年因品牌減損導致的 資產減損損失(Impairment)為 9.3 億美元,但 2024 年僅約 3,300 萬美元,大幅減少,對稅前淨利形成正面影響。
🛑 Quaker 產品回收事件簡述:
- 事件內容: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PepsiCo 主動對北美市場的 Quaker 穀類與穀物棒產品進行回收,原因是部分產品疑似受到沙門氏菌(Salmonella)污染,為預防性安全措施。
- 影響面: 費用支出:PepsiCo 在 2024 財報中確認 1.87 億美元與產品回收相關的支出與減損(包括損毀、處理與品牌重建成本)。
🛑 2023 年品牌資產減損詳情:
- 金額:PepsiCo 在 2023 年認列了 約 9.3 億美元 的品牌資產減損損失(Impairment charges)。
- 影響單位:主要來自 Quaker Foods North America(QFNA) 部門,尤其是部分品牌與產品線的商譽與無形資產(如品牌價值)遭到重估。
- 減損原因: 消費者健康偏好轉變,對部分傳統穀物與加工食品品項需求下降; 預期未來現金流下修,尤其來自特定低成長品牌; 通膨導致的成本上升亦擠壓獲利空間,使品牌資產未來報酬不符原估值。
- 會計處理:這筆減損不影響公司現金流,但會直接拉低當年度的淨利與 EPS,屬一次性非現金性費用。
📉 ROE 下降原因分析
分母(股東權益)大幅增加
- 2024 年底的股東權益為 19,171 百萬美元,較 2023 年的 16,920 百萬美元 增加了 13.3%。
- 增加原因包含: 公司將部分盈餘留存未發放,增加保留盈餘; 部分股東權益因外幣換算利益(accumulate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與投資價值提升而增加。
📌 這代表:即使獲利小幅增加,股東權益成長更快,反而讓 ROE 出現下降。
📊 為什麼 PepsiCo 的負債比那麼高?
✅ 主要原因分析:
1️⃣ 商業模式本身穩定,容許高槓桿
PepsiCo 屬於現金流穩定、高利潤率的消費品公司,產品週轉快、收入可預測,因此能承擔較高槓桿而不危及信用評等。
2️⃣ 採取積極資本結構策略
公司長期偏好使用債務而非增發股票來資助:
- 併購(如過去收購 SodaStream);
- 資本支出升級生產線;
- 穩定派息與股票回購(2024 年現金股利達 72 億美元)。
📌 高負債帶來低資本成本、稅盾效果,提高 ROE。
3️⃣ 長短期債務結構管理良好
- 大部分為 長期固定利率債務,降低利率波動風險;
- 現金流充沛,2024 年自由現金流仍達 79.8 億美元,足以支應利息與還本。
五、部門與區域營收結構(2024 年)
🔹 產品/部門營收占比:

🔹 部門簡介
1️⃣ Frito-Lay North America (FLNA)
- 主要產品:洋芋片(Lay's)、玉米脆片(Doritos、Tostitos)、起司餅(Cheetos)等鹹食零食。
- 技術優勢:擅長風味研發與包裝創新,並擁有自建物流(DSD)配送系統,可快速補貨。
- 客戶集中度:通路多元,遍及大型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與加油站,無單一大客戶風險。
- 利潤貢獻:為 PepsiCo 最賺錢的部門,毛利率高且現金流強,為獲利主力。
2️⃣ Quaker Foods North America (QFNA)
- 主要產品:即食燕麥、熱穀片、穀物棒(Granola Bars)、米餅等早餐與健康穀類食品。
- 技術優勢:擁有長壽品牌與全穀技術,但產品創新壓力大。
- 客戶集中度:主要依賴大型零售商與美國本地市場。
- 利潤貢獻:貢獻營收相對小,2024 年因產品回收導致利潤大幅受壓,為近年調整重點。
3️⃣ PepsiCo Beverages North America (PBNA)
- 主要產品:碳酸飲料(Pepsi、Mountain Dew)、運動飲料(Gatorade)、茶與果汁(Lipton、Tropicana)。
- 技術優勢:品牌矩陣強大、與大型連鎖餐飲與賣場有長期合作關係。
- 客戶集中度:部分依賴裝瓶商與通路商(如 Walmart、餐飲連鎖),但合作穩固。
- 利潤貢獻:營收佔比最高,但因行銷費用與競爭激烈,利潤率低於 Frito-Lay。
4️⃣ Latin America
- 主要產品:在地零食與飲料(如 Sabritas、H2Oh!、Gatorade 等)。
- 技術優勢:產品在地化調整靈活,定價策略靈活,能快速適應市場變動。
- 客戶集中度:主要透過在地通路與零售鏈銷售,分散程度高。
- 利潤貢獻:波動較高但潛在報酬佳,匯率風險與經濟循環需關注。
5️⃣ Europe
- 主要產品:零食(如 Lay's)與無糖飲料(Pepsi Max、7UP Free 等)。
- 技術優勢:持續擴大健康食品與低糖品項,符合歐洲健康趨勢。
- 客戶集中度:主要依賴大型超市連鎖與便利商店系統。
- 利潤貢獻:營收比重高,但近年受通膨與匯率拖累,利潤率承壓。
6️⃣ AMESA(Africa, Middle East & South Asia)
- 主要產品:可樂、茶飲與當地傳統小食;如印度的 Kurkure、沙烏地阿拉伯的果汁飲品。
- 技術優勢:以價格親民、份量多樣為特色,符合在地需求。
- 客戶集中度:市場分散,依賴在地經銷與合作廠商。
- 利潤貢獻:在中東與印度快速成長,是未來營收增長引擎之一。
7️⃣ APAC(Asia Pacific, Australia, New Zealand & China)
- 主要產品:果汁、水、能量飲料與米餅等(如中國的 Mirinda、澳洲的 Smith’s)。
- 技術優勢:結合全球品牌與當地風味研發,在中國、印度等大國推動快速創新。
- 客戶集中度:與電商、便利商店與超市共同推動通路滲透。
- 利潤貢獻:尚屬培育型市場,但成長潛力巨大,屬戰略投資重點。
六、競爭者與潛在威脅比較
📊 主要競爭者比較表:

🧪 技術比較說明:
- 與 Coca-Cola 相比,PepsiCo 擁有更完整的產品組合(飲料+零食),且供應鏈整合能力強,可從研發、生產到配送一條龍管理。
- 然而在 飲料利潤率與品牌聚焦度方面略遜一籌,Coca-Cola 因品牌專注與輕資產裝瓶模式,在毛利率上表現更優(60.3% vs 54.6%)。
⚠️ 潛在威脅:
- 新創飲料品牌與健康趨勢品牌(如 Olipop、Huel、Oatly 等)採用植物基、益生菌、低糖配方與社群行銷策略,有機會侵蝕 PepsiCo 在北美與歐洲的健康飲品市場份額。
- 此外,DTC(Direct-to-Consumer)通路與即飲飲品訂閱制也可能逐步威脅傳統通路型品牌的競爭力。
七、估值與安全邊際分析
估值方法與計算過程:
我們使用三種常見的估值方式,分別對 PepsiCo 進行評價:
✅ 貼現現金流法(DCF)
假設公司 2024 年自由現金流為 79.8 億美元,未來五年年增率為 4%、折現率為 7.5%、終值成長率為 2.5%,計算得到企業總價值約 1,748 億美元,對應每股價值約 127.13 美元。這是保守評估方式,反映公司內在現金流價值。
✅ 本益比法(P/E)
使用核心 EPS(8.16 美元),乘上消費必需品產業平均本益比 18.5 倍,得到每股估值約 150.96 美元,隱含總市值約 2,075 億美元。
✅ EV/EBITDA 倍數法
根據財報推估 2024 年 EBITDA 為 159 億美元,乘上產業平均 EV/EBITDA 倍數 13 倍,換算後每股估值約 150.36 美元,隱含總市值約 2,067 億美元。
與目前市值比較(股價 $149.27,市值約 2,053 億美元):
- DCF 模型估值僅 127.13 美元,低於現價約 17%,顯示缺乏安全邊際;
- P/E 與 EV/EBITDA 模型估值分別為 150.96 與 150.36 美元,均略高於現價,反映市場對其穩健獲利的合理定價。
結論與安全邊際評估:
- 從保守的 DCF 模型來看,目前股價略高估,不具備明顯安全邊際;
- 若採用市場常用的倍數估值法,則股價大致合理,顯示市場已充分定價其品牌與現金流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