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在這段旅程中,我經常聽見家長問我:「老師,我家孩子數學好慢,是不是沒遺傳到數學腦?我以前也數學不好,是不是他也沒什麼希望?」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詢問孩子的能力,實際上,我聽見的是一份無聲的焦慮——關於「基因的宿命論」:如果我不會,我的孩子是不是也只能接受「不會」的命運?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這個常被誤解的主題:
數學力從不是計算快,而是思考能不能轉彎。
孩子不是數學不好,而是還沒找到他「看得懂、想得通」的方式。而這一點,遠比你想像的還重要。
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家就是不擅長數學。」但研究其實提供了更全面的觀點。
研究顯示,數學能力的發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遺傳因素確實在數學能力中扮演一定角色,但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因此,孩子的數學表現更多來自學習歷程、家庭支持、情緒安全感與教學方式。
簡單來說,天賦可能是一扇窗,但真正決定孩子能否跨出去的,是窗外的梯子是否穩固—也就是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學習環境和支持。
這句話我特別有感,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曾經「補了很久卻還是不會」的孩子。
我從小就是補習班的常客。國小那幾年,數學題目只要一超過兩行,我的腦袋就像斷線一樣。
我的爸媽很努力,每天載我上下補習班、買練習本、請家教……但無論怎麼練,我就是不懂。
我越來越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沒有數學腦?」
直到後來,我去美國求學,人生第一次,遇到了一位真正「看見我怎麼學」的數學老師。
沒有逼我練速度,也不強調標準解法。他花時間觀察我怎麼想、用教具和圖像幫我重建概念,還告訴我:「計算機是工具,你的任務是理解它在幫你做什麼。」
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數學不是被解出來的,是被「看懂」的。
在那樣的學習環境中,我不再被要求快,而是被鼓勵「想清楚」,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拆解題目。
從那之後,我從原本跟不上的那個人,慢慢找回自信,甚至開始享受學數學。
不是我突然變聰明了,而是—我終於遇到了一種教學方式,願意走進我腦袋的路徑,而不是要我硬去套用別人的步伐。
我是一個典型的視覺型學習者。這代表我必須透過圖像、操作、空間感,來幫助自己理解抽象的概念。
我還記得小學學分數時,完全搞不懂為什麼 1/2 + 1/3 不能直接等於 2/5。怎麼看都覺得它們就是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加?
後來老師送我一組分數教具,—幾塊圓形紙板被切成不同等份。我用 1/2 與 1/3 拼在一起,發現它們拼不起來,那一瞬間,我終於明白:這兩個「單位」根本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那次段考我考了一百分。但最深的印象不是成績,而是我在考試時回想起手上拿著教具拼湊的畫面。
我那時終於體會到:不是我不會,是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學習。
這份體會,也成為我日後教育路上的一份承諾—我想成為那個能幫孩子「看見」的老師。
這幾年我常帶孩子進行 STEAM 實驗課程。一次,我們進行一個飲品配方的實作活動,要孩子用量杯倒出 1/2 杯水。
這聽起來很簡單吧?畢竟「1/2」是課本上小一小二就教的內容。
但當我請孩子自己操作時,出現了一個非常震撼的畫面:
幾個孩子站在量杯前面,一臉茫然,不知道要對哪條線、也不知道「1/2 杯」到底倒多少才算。
我問:「你們不是學過分數了嗎?」
他們說:「有啊,我知道 1/2 是一半。」
但當這個概念從紙上跳進真實生活,他們卻完全不知道怎麼做。
我那一刻更確信一件事:
學會,不代表看懂;會寫答案,不等於能應用。
而真正有價值的數學力,是能「在生活中活用」的那一種。
我常跟家長說:數學力其實就是「轉彎力」。
我們誤以為算得快就是數學好,其實未必。
很多孩子能熟練套公式、心算超快,但題型一變,就完全失去方向;相反地,有些孩子速度慢,但思路清晰,能步步拆解、找到核心。
這種能「轉彎」的能力,比任何解題速度都來得珍貴。因為它意味著:孩子真的理解了。
在教育心理學中,這也叫做「彈性思維」:一種遇到難題時,不會卡住,而是願意換個方向再試一次的能力。
你不需要是數學高手,也能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思考力。這裡有三個簡單又有效的方式:
幫助孩子整理思考過程,比糾正答案更有價值。很多時候錯誤的背後,藏著還沒連結起來的概念。
讓孩子知道:「慢慢想沒關係,我陪你一起找方法。」這會讓他不怕嘗試、不怕錯。
在煮飯時計量食材、玩桌遊時計分策略、在超市讓他算找零錢……這些比練100題還能養出真實的數感與邏輯。
如果你家孩子數學不強、學得慢、甚至對題目充滿恐懼,請你不要急著說:「他大概沒遺傳到吧。」
他可能只是像當年的我—在錯的方法裡努力太久,累了、怕了,但他其實,沒有放棄。
只要有人願意慢下來、陪他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方式,哪怕現在落後,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看懂、突然追上,甚至走得比任何人都遠。
我就是那個例子,而你的孩子,也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