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對女性最好的托舉是什麼?
如果問我:你最討厭的兩個詞是什麼?
我會說:穩定跟滿足
我的父母跟我同齡的朋友父母相比年長許多,我的父親是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嬰兒潮世代出生,那時的經濟環境、社會背景以及對工作與人生規劃的價值觀,都和我這個年代差距極大,非常地大。
我們家並不是很有錢的家庭,簡單來說就是普通的家庭,只是幸運地不用擔心生計的程度。每每和他們聊到工作和未來的話題,我爸爸總是告訴我:要讓自己安穩、要過得安穩。甚至在前陣子久違的電話裡提到自己正在尋找心儀的工作、希望未來要出國工作的目標時,他嘆了口氣說:「我知道那是你一直以來的目標,但你也要考慮未來的安穩。你現在還年輕,覺得到處闖沒有問題,但等到你遇到心儀的對象後想組建家庭的時候該怎麼辦?」我聽完後只能試圖平靜呼吸,因為感覺不這樣似乎又會有另一場紛爭。
我有很多想完成的目標、想獲得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媽媽會告訴我要滿足,不要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什麼。但為什麼不行呢?
對我而言,野心勃勃從來不是貶義詞,而知足跟滿足也是不一樣的。知足是對於自身擁有的一切感到感激;滿足則是已經滿意目前的狀態,也沒有誘因想要改變。
為什麼滿足才是正確呢?
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你正在使用的手機跟電腦、頭上亮的那盞燈,所有的一切不正是因為人類的「不滿足」而誕生的嗎?
所以原生家庭,甚至是僅是一個普通家庭對女性最好的托舉究竟是什麼?
是應該承認他身為人的主體性。
不因為性別剝奪他發展的機會。
不因為對生活「穩定」的期待扼殺他的野心。
不因為傳統人生角色的預設限制他的人生選擇。
這樣的「支持」、這樣的安分守己、這樣的安穩不是在替他著想與鋪路,而是當他努力想突破原生家庭的不足時,在他的脖子上拴上透明的枷鎖。
所以你應該承認他的主體性,這是你能為他做到最好的托舉。你應該讓他長出足以抵擋滿路荊棘的鎧甲,你應該讓他有勇氣踏出限制的圈子,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