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伯十九歲就上棲蘭山工作,他是林務局的員工,年輕時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別人賺錢都在山下吃香喝辣,交通生活便利,他要賺一元也要上山去賺,終年處在雲霧繚繞的山中,不知什麼是生活。那時的阿興嫂二十一歲就跟著先生上山煮飯給工人吃,沒有媒、沒有瓦斯、沒有電,只有蠟燭照明,中興嫂背著孩子一邊煮一邊哭,覺得自己真歹命。
不過這一切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習氣,都在他出門剃頭之後發生改變。中興伯去剃頭,發現剃頭師傅家外面有立一個資源回收的招牌,細問之下才知道剃頭師傅平日有在做資源回收。當時中興伯剛好退休,無所事事,因緣俱足之下,他決定投入志工行列,一做就是十五年。
中興嫂說,實在不可思議,先生做志工後,習氣一樣一樣戒,抽菸、小酌、小賭怡情那些全部沒有了,脾氣好到像換一個人,從前要山珍海味,現在天天素食也沒意見,吃得飽就好了。中興伯說,以前一顆心沒有依止處,也不知道身而為人的目的,每天隨波逐流,以追求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為主。自從聞法入心,知道人來世間是酬業和修行,所以不敢恣意妄為,善去善返,惡來惡往,自己撒什麼種子,將來都由自己收。
退休之後的中興伯巧遇因緣懂得修身養性,從行善之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斷惡修善,福慧雙修。如果說修功德太遙遠,那就說修養自己、擁抱幸福這件事,修身養性就是修福氣、修人緣,家人受到感召也會打從心裡改變,所以改變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想要得到幸福,一切要從反求諸己,發善念開始。只有心境清明了,智慧才會湧現,就像雨水洗過的青山,漸層分明。
#習氣
#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