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恐懼,才有真正的勇氣
「你怕什麼?」
我輕聲問坐在角落的孩子。他低著頭,眼睛泛紅。
剛剛在學校報告前,他臉色發白,緊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老師說:「別怕,你可以的。」同學也說:「你念得很好,不要怕啦!」
但「不要怕」,好像沒有讓他比較好。
反而像是一種壓力——我不能怕、我不該怕、我怎麼還在怕。

「不要怕」這句話,讓人更怕
我們都說過這句話。
面對要上台的孩子、即將打疫苗的孩子、剛交了成績單的孩子…… 我們想安慰,想打氣,卻不知不覺把「怕」變成一種不被允許的狀態。
但其實,恐懼從來不是錯誤,它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是內心對未知的自然反應。
當我們急著說「不要怕」,我們其實也在告訴對方:「這種感覺不好,不該出現。」
而被這樣對待久了,孩子會開始壓抑——不是因為他變勇敢,而是因為他學會了不說出口。
真正的勇敢,不是沒有怕,而是敢面對怕
我後來坐在他旁邊,沒有催促,沒有說教。
我只是說:「我們不是要趕走怕,而是來問問它——你在怕什麼?」
他停了一下,然後輕聲說:「我怕講錯……怕被笑……」
我點點頭,沒有立刻反駁「不會啦」,而是說:「我懂,那真的會讓人很緊張對吧?」
他點頭,像終於有人聽見他真正的聲音。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不是需要鼓舞,而是需要共感;
不是要被拉走,而是要有人陪著走進他的怕。
問「怕什麼」,比說「別怕」更有力量
當我們問:「你在怕什麼?」
孩子開始學會看見自己,而不是躲避自己。 我們也開始學會理解恐懼背後藏著的訊號——
有些怕,是怕不被肯定;
有些怕,是怕被比較;
有些怕,是怕再次失敗;
有些怕,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但身體已經開始顫抖了。
恐懼的名字一旦被說出,就開始鬆動;
情緒一旦被看見,就開始變得可擁抱。
結語:不趕走恐懼,而是練習與它並肩而行
我們常說勇敢,其實不是「戰勝恐懼」,而是「帶著恐懼,繼續前進」。
所以親愛的孩子,
你可以怕,也可以慢慢說出你怕什麼。 而我,不會急著幫你蓋住害怕, 我會陪你,一起問:「那個怕,是不是在提醒我們什麼?」 然後,我們一起找方法,去回應那個提醒。
這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