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與情緒纏繞不清,怎麼辦?認知分化的第三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

明明今天什麼大事也沒發生,但你就是覺得悶悶的、不太想說話。
有人問你:「怎麼啦?」你張口卻說不出來,只能勉強擠出一句:「沒事啦,我有點累。」

其實你知道不是單純的「累」。但你也說不清楚,
到底是因為最近壓力大?還是覺得自己不被理解?還是心裡有個什麼疙瘩,一直卡著?


你腦子很想搞清楚,但一想,腦中就冒出更多聲音——

「我是不是太玻璃心?」
「我是不是又想太多?」
「別人不也這樣過日子?」


想說服自己放下,卻越來越不安;

想理清楚狀況,卻越想越亂。 情緒像個團結的毛線球,想法像針線一樣亂穿亂插,結果——越理越打結。

那一刻,你只想對自己說一句:「我真的不知道我怎麼了。」
raw-image

🌪 第一層:當情緒與想法糾纏,我們就會陷入「既痛苦又不明白」的狀態


我們從小就被教會要「理性一點」、「不要太感性」,
於是每當情緒出現,我們很快就用「想法」去壓它:

  • 我不該這麼在意。
  • 這種小事不值得生氣。
  • 我要學會成熟一點。


你以為自己在幫助自己冷靜,實際上卻是把情緒往下壓、把判斷往內丟。

久了,我們開始習慣用「邏輯」否定「情緒」,用「應該」掩蓋「真實的感受」。

這就是一種情緒與想法的纏繞


情緒想被看見,想法卻拼命想「分析」、「解釋」、「修正它」。

你想理解自己,卻反而被自己困住了。


🧠 第二層:其實你不是真的「太情緒化」,只是「分不清楚」


很多人在這種混亂時會說:「我太情緒化了。」但你仔細看,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情緒太多,而是——

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感覺」,什麼是「想法」。

比如說:

  • 「我覺得他不喜歡我」→ 其實是想法(推論)
  • 「我覺得很委屈」→ 這才是情緒

又例如:

  • 「我很爛」→ 想法(評價)
  • 「我好累,好無力」→ 情緒(狀態)


當我們把情緒誤當成想法處理,就會開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1. 情緒上來 →
  2. 想法判斷:「這樣很不成熟」→
  3. 更想壓抑情緒 →
  4. 情緒更大、更複雜 →
  5. 崩潰 or 冰凍

🪞 第三層:分化,是為了幫你聽清楚,哪句話是「感受」、哪句是「劇本」


你可以試著這樣看待你的內在狀態:

  • 情緒是「天氣」:它在提醒你——現在有點悶、有點陰、有點風暴前的靜默。
  • 想法是「新聞主播」:它試圖幫你下標題——「這表示我不夠好」、「我是不是快被討厭了」。


但問題是:這個主播太急著播報了,甚至還會亂下標。

認知分化第三階,就是邀請你停下來,對內心說一句:

「先別急著分析,我想先聽你怎麼感覺的。」

「不是問你為什麼,而是問你:現在好不好受?」

🛠 第四層:三個溫柔步驟,釐清打結的想法與情緒

① 一張寫「我感覺」,一張寫「我認為」


當你覺得自己很亂、很悶、很煩,試著靜下來,準備兩張紙或便利貼。

🔹 一張寫下「我感覺」:憂鬱、緊繃、被忽略、有點氣憤、有點想哭。
🔸 一張寫下「我認為」:我是不是太沒用、他們是不是不在乎我、我是不是搞砸了。

你會發現:有些「想法」其實只是「感覺」沒被好好聽見時的自動解釋。

把它們分開,不是為了「理性對抗情緒」,而是為了讓彼此都有位置說話。


② 傾聽「我感覺」與「我認為」想告訴自己的訊息


接下來,不急著批判,也不急著說服自己。

你可以問兩張紙上的自己:

  • 「這個感覺,是不是想讓我知道:我需要一點喘息?」
  • 「這個想法,是不是從小就被我內化了?但現在還適用嗎?」


你會開始聽見,那些你以為「沒道理」的情緒,其實有它的道理。

而那些你以為「很合理」的想法,其實有點太嚴苛。


③ 重新回到第一步,讓情緒與想法自然演化


這時你會發現,你的感受開始鬆動,想法也不再那麼僵硬。

你可以再回頭,更新一下兩張紙上的內容:

  • 「我原本寫我很委屈,現在想想,我也有點難過自己沒表達清楚。」
  • 「我原本覺得自己沒用,現在想想,我只是太累,才會懷疑自己。」


這就是讓感受與思考彼此影響、彼此修正的歷程——不是否定情緒,也不是全信想法,而是讓內在對話逐漸成為共識。


🌱 結語:你不是混亂裡的囚犯,而是能為自己開門的人


你不是那個永遠理不清的人。你也不是「太情緒化」、「想太多」、「太敏感」的人。

你只是還沒學會怎麼和這些內在的聲音和平共處。


當你開始分清楚:「這是我感覺的痛,不是事實的判決」;

當你願意說一句:「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我願意陪自己慢慢搞懂」——

那一刻,你不是陷在情緒裡的你,而是牽著自己的那個你。

這就是認知分化的第三階,不是分析得更聰明,而是感受得更完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7會員
39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2025/04/17
你心裡是不是也常上演「內心會議」?一邊衝動、一邊逞強、一邊又想成熟一點?這篇用劉關張和孔明比喻我們的情緒、反應與理智,幫你看清誰在說話,誰該主導。學會分辨、讓「孔明」上線,你就能不再被情緒推著跑,而是穩穩走向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Thumbnail
2025/04/17
你心裡是不是也常上演「內心會議」?一邊衝動、一邊逞強、一邊又想成熟一點?這篇用劉關張和孔明比喻我們的情緒、反應與理智,幫你看清誰在說話,誰該主導。學會分辨、讓「孔明」上線,你就能不再被情緒推著跑,而是穩穩走向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當情緒低落或煩躁時,我們可以透過深呼吸和冥想來平靜自己。釐清導致不安的想法,重新調整步調和計劃,並行動,形成良好的循環。生活中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讓自己多休息,接受情緒的起伏。
Thumbnail
當情緒低落或煩躁時,我們可以透過深呼吸和冥想來平靜自己。釐清導致不安的想法,重新調整步調和計劃,並行動,形成良好的循環。生活中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讓自己多休息,接受情緒的起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Thumbnail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