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真心 喚我傾聽
連續日更挑戰 19 /21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人,光是看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不自覺想多認識他一點?
我會想到一位叫馬摩 的 KOL。他不是什麼網紅型那種浮誇炫耀型的人,反而是那種默默寫了很多很紮實的內容,會用一個整理得超有系統的表格,來分析哪個城市適合怎樣的旅行者、什麼季節最適合自由行、行程怎麼搭最順。他的文章不只是資訊多而已,而是裡面真的有一種熱愛的氣味。(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我也說不上來的感覺,但就是每次看完他的分享,我都覺得:「哇~他真的好喜歡他現在在做的事喔。」而且那份熱情,會讓人想靠近。
說來也有點突然,但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我覺得我好像一直都在尋找這樣的人,也想成為這樣的人。以熱情渲染大家的人 ?
我開始思考:要怎麼才算「深刻認識一個人」?
我們好像很常「知道」一個人,卻很少「真正認識」一個人。
"知道" 是:知道他做什麼工作、幾歲、住哪裡、喜歡吃什麼。但 "認識" 是:你知道他為什麼在這條路上堅持,或是他討厭什麼樣的感覺,或是他有過什麼故事,或是他為什麼會這樣表達。
我一直很在意這種「認識」的深度,尤其是當我遇到那些對人生有熱情、有想法、有一點點瘋狂也有一點溫柔的人。我會想知道他怎麼長成現在這樣的、他走過什麼、又為什麼願意分享。
而我發現,真正讓我開始認識一個人,不是從問他什麼,而是從我有沒有認真聽他說話開始的。
聆聽,聽起來好簡單,其實超難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對方跟你講一件煩心事,你還沒聽完,就在腦中想:「啊這我有經驗,我跟你說你可以怎樣怎樣…」( 好啦我相信可能大多的情況是都沒在聽,我個人就是以讀亂回的達人 XD )
記得有次我朋友很難得打給我,他說了一段很低潮的話,我正要開口建議,他就說:「你可不可以今天不要給我建議,你只要陪我講完就好。」
我那時有點震驚,原來我以為的「幫助」,對他來說是一種壓力。
那天晚上我什麼話都沒說,就只聽他說。我才發現:有時候我們能做的最溫柔的事,不是給出答案,而是讓對方知道,他有權利慢慢說,也有空間好好感受。
我學到的三件事:如果你也想更深刻地認識一個人
一、真正的聆聽,是不急著讓自己出現
我後來常提醒自己:「不是每一次對話都需要你的故事。」
當別人願意分享他的故事,那是他邀請你進入他的小宇宙,而不是請你蓋一間屬於你的房子在他星球上。
我們可以:
- 專心聽,不急著插嘴
- 留意對方的語氣、語調、停頓
- 偶爾問:「你說這句的時候,感覺怎麼樣?」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大,但是真的有人願意這樣對我做的時候,我都會記得很久。
二、助產式提問法:讓對方自己說出內在的感覺
助產式的意思是,我們不是把答案塞給對方,而是陪著他自己「生」出他自己的理解。
像是:
- 「你有沒有想過,這讓你難過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種被忽略的感覺?」
- 「那你現在,最想說的是哪一塊?」
不是每個人都擅長把心裡的感覺說清楚。但有時候只要一句貼心的提問,就能打開那個「卡住」的地方。
三、少一點「我也這樣」,多一點「我在這裡」
我以前很喜歡接話:「我也有一樣的經歷!」但後來發現這樣常常會讓對方話題被打斷,甚至變成我在講 XD
現在我練習多一些沉默,或者說:
- 「聽起來你那時候真的很不安喔。」
- 「我還不太能完全理解,但我想試著聽懂你。」
有時候我想,只是讓對方知道:「我沒有走開,我願意聽」這樣可能就夠了。
最後,我想成為這樣的人,也想遇見更多這樣的人
想像馬摩那樣分享自己熱愛的事。想像我朋友那樣,願意相信我能聽懂他。想像我現在這樣,用文字靠近你。
也許我還在學習怎麼深刻地認識別人,但我知道我正在這條路上。我想透過每一次聆聽,成為一個照亮別人也被照亮的人。
深刻認識他人,是一種 "慢" 的溫柔
今天的三小提醒,也許可以一起練習:
- 今天有沒有好好地 "聽"
- 今天有沒有真心地 " 提問 "
- 今天有沒有好好地 "表達" 感受或想法
如果你也在學習怎麼認識人、怎麼傾聽、怎麼靠近那些你欣賞的人 留言告訴我吧,我也想認識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