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無名小站」的年代?(哎啊,不小心透露年紀了)
那個年代的網路並不發達,要發表文章,通常是回到家後,或是夜深人靜時,才能好好地整理照片、梳理思緒,接著將把想分享的事物表達出去。而寫完文章後,也只能關上電腦,靜靜的等待他人回饋。是的,產出文字與獲得回饋都不即時,卻很有份量。
後來的日子——也就是此刻的世界,隨時與世界聯繫已不再是問題。
儘管科技發展並不是壞事,但我卻無意間沉溺於它的缺點之中,而不自覺。
刻意讓生活看起來有「內容」,只是越活越苟活
某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滑著 IG 限時動態,螢幕畫面上,滿是朋友們豐富的生活。有人去海島度假、有人在高級餐廳吃晚餐、有人分享最新買的名牌包。
而我呢?
我躺在床上,手指無意識地滑動,時間就這樣流逝,而我卻花了好幾個小時。
老實說,這不是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長期以來,我的生活似乎被這些限時動態綁架了,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打開 IG,「關心」大家昨晚發了什麼;吃飯時滑手機,瀏覽別人的精彩瞬間;甚至連出門時,也會刻意拍點照片,好讓自己有「內容」可以發佈。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不是真的在享受生活,而是在為了「發限動」而活。
我做了一個決定
於是,我做了一個決定——暫時遠離 IG,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 心理上的變化:不再被比較與 FOMO(錯失恐懼症)影響
剛開始不滑 IG 時,內心有點不安,總覺得少了什麼。但幾天過去後,我意識到,其實我並沒有「錯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不再花時間比較別人的生活,反而更能專注在自己的情緒與感受上。 - 時間上的改變:多出來的時間,讓我做更多真正喜歡的事情
以前,滑 IG 一晃就是一兩個小時,現在這些時間被釋放出來了。我開始讀書、運動、寫作,甚至回頭做了很多以前想做卻總說「沒時間」的事情。這才發現,原來時間一直都在,只是被手機偷走了。 - 人際關係的轉變:專注與身邊人的實際互動
以前吃飯時,總會忍不住拍照、標記地點、上傳 IG,等著朋友來按讚。但現在,我更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沒有拍照、沒有限動,只有專心聊天,這樣的交流反而更有溫度。
如何成功遠離社群媒體?
我知道,說要「戒掉 IG」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這裡分享幾個我實際執行的方法,希望能幫助想嘗試的人。
- 設定使用界線:例如「白天不看社群,晚上才檢查一次」,或「週末完全不碰 IG」,這樣可以慢慢減少依賴。
- 刪除或隱藏 APP:我一開始直接把APP 移到資料夾深處,後來甚至暫時刪除,讓自己減少無意識點開的機會。
- 找到替代活動:滑手機變成了一種習慣,所以當空閒時,我刻意安排其他事情來填補,例如運動、閱讀、寫日記,或是去咖啡廳放空,讓生活變得更豐富。
- 關注內在感受:遠離社群的過程中,我開始記錄自己的心情變化,寫下一週後的感受,發現自己其實更輕鬆、更自在。
遠離 IG,讓我真正活在當下
過去,我總是透過 IG 來定義自己的生活,仿佛發了限動,這一刻才算「被記錄」。但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生活的價值,不是來自於社群媒體上的展示,而是你親身體驗的當下。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在 IG 上,不妨試試看遠離一陣子,也許你會發現,一個更專注、更真實的自己。
而當你專注在當下的時候,你已經真正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