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想也沒想就說:「完全不會,我樂得輕鬆呢!」
然後,她補了一句:「不過,我跟那位阿姨講你們沒結婚的事,她聽完好像覺得沒那麼憂鬱了,可能她覺得不結婚比離婚更慘吧。」
我們一起笑了出來。
那種笑不是嘲笑誰,而是一種「人生原來可以這麼看」的釋然。同時也有點安慰,原來三十好幾還沒結婚的我,竟然也默默成為一種「療癒系社會現象」。
自從那次對話後,我開始意識到一個更深層的議題:我們對婚姻的期待,其實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世代的投射。對上一代而言,婚姻代表安穩、體面、成功;對這一代來說,婚姻有時反而成為一種束縛、一場博弈。
當我們把「成家」視為人生必經的階段,就會自動把「未婚」與「失敗」劃上等號,把「離婚」當成破格出局。
然而,很多時候,婚姻更像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進程。
年紀到了就該結婚,有了對象就該定下來,有了小孩就得忍耐。但當我們仔細看,有多少人在這樣的「應該」裡耗盡力氣?又有多少人,其實並不快樂,卻仍要努力維持那份看似完整的「圓滿」。
當然,我並沒有要否定婚姻的價值,畢竟,我沒結過婚,未來也可能會閃婚閃離(欸?),但重點從來不是「哪一種選擇比較好」,而是你做這個選擇,是出於真心,還是害怕不被認同?
人生不是交報告,也不是比賽馬拉松,它沒有明確的截止日、沒有固定的路線,更沒有誰在等你抵達終點。真正的旅程,從頭到尾只有你自己——你是唯一的參與者、也是唯一的評審。
什麼時候結婚、要不要結、能不能走一輩子,其實從來沒有正確答案。甚至,有些人一輩子不進入婚姻,也照樣能把日子過得豐盈踏實、溫柔有光。
這不是一種為不婚辯護的說法,而是我這幾年親身走來的體會。
我尚未進入婚姻,因此有許多時間和心力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當然,結婚後一樣可以做到)週末下廚給爸媽吃,陪他們散步聊天,規劃一年一度的家庭旅行。同時,我也有穩定的情感關係,能專注經營彼此的陪伴。
而這一切,不是因為婚姻給我們什麼制度保障,而是我們選擇用心地對待彼此。也或許正因為沒有被那張合約綁住,我反而更清楚——我的愛要給誰,我的時間與精力,該放在哪些值得的地方。
對我而言,這樣的親密感,不亞於任何一場盛大的婚禮;甚至,可能更自由、更深刻、更誠實。
我們一直被教育要成功,要有家庭、有小孩、有一張看起來很美的藍圖。但成功的定義,其實不該被他人決定。不結婚不是缺憾,離婚更不是失敗,重要的是:你過的是不是一條你心甘情願走的路。
如果有機會親自遇到那位阿姨,我想對他說,不婚和離婚都不慘,對我來說,如果不能好好和家人一起吃蝦子啃雞翅,才最慘。(等一下,不可能這個當結尾吧?)
願你我的人生,不靠形式撐場面,而是靠真心走下去。因為幸福快樂,它不是旁人眼中的圓滿,而是你內心的安定。是回到家那一刻的安心,是走在生活裡的那份踏實,是你不需要向誰交代,就能篤定地說:
「這樣的日子,我真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