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晃久建築展
今天是假日,我來到大直忠泰樂生活隨意逛逛。走了一圈,來到了三樓的鳥屋書店,樓下有一個展覽,是平田晃久的建築展。展場內都是建築師的模型作品,一棟棟,不同的模樣與美感都被他呈現出來,並變成有模有樣的建築結構。這些作品並不是隨便一種風格,而是根據地理環境不方的條件來調整,最終將建築與人生境結合,展現一種其他不存在的美。



數大就是美
這場展覽讓我很有感觸,尤其是關於「數大就是美」這個概念。實際上,一個事物或概念,當它的量大到一定突破點時,就會形成一種氛圍,而這種氛圍就會變成一種文化,並永遠地留在人們的雙眼和記憶中。以自然情況來說,當一個地方的樹木大量種植,就會形成一個樹林,對這個地方的識別度自然也變得更明顯。
各種肉丸
食物文化中,另一個精彩的例子就是肉丸。台灣的每個角落都能找到自己特有風格的肉丸,無論是彰化肉圓、北部紅糟肉圓,還是南部的清蒸肉圓,各地區都有不同的詮釋方式。但正因為這樣,肉丸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記憶,並且演變為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珍珠奶茶
再說一個飲料店的例子——珍珠奶茶。這項發源於台灣的飲品,如今已經遍布全球,無論是亞洲、美洲、歐洲,都能看到它的蹤跡。當珍珠奶茶店開始以數量取勝,從街頭巷尾的小店變成連鎖品牌,這種飲品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了一種代表台灣特色的飲食文化。
檳榔西施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檳榔西施" 這種現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當某種商業模式透過重複與數量的優勢達到某種辨識度,它就會被記住,無論這種記憶是正面還是負面。例如,台灣的檳榔西施文化,雖然在某些場合受到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特定地區街道風景的一部分,甚至吸引了外國觀光客的關注。這種現象也再次印證了「數大就是美」的概念——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商業行為,而會變成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文化標誌。
沒有大量的氛圍
沒有大量的重複,沒有大量的氛圍,可能一個事物就不會成為文化。這為什麼工藝品必須要系列化。你做了一個美麗的馬克杯,不能只滿足於售出一個,而是將它變成一系列,例如十二生肖馬克杯,如此,就可以使它不斷擴張,與人們生活繼續緊密相聯,形成文化的幅度層次。
作品太少很難影響大眾
總而言之,對於文化工作者來說,如果作品太少,就很難影響大眾。但當數量到達一定突破點,這種文化就會變成一種繁榮而美的景象。因此,將文化作品指向系列化、大量化,使之成為氛圍,是數大就是美這個道理的最佳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