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正在舉辦「廖修平90大展」。本次大展係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蕭瓊瑞策劃,分為「求藝歷程」、「創作過程」及「教學與推廣」三大主題。展出廖修平在版畫、油畫及雕塑等多元媒材的創作,深入介紹這位戰後重要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今年適逢廖修平90歲生日,因此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展期從2025年3月22日持續至6月29日,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參觀。
廖修平向來被尊稱為「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此不僅是對他藝術造詣的肯定,更反映他在創作、教育與推廣的深遠影響。他不只是藝術家,更是啟蒙者與推動者,使得版畫作品從邊陲走進臺灣藝術主流,並推向國際舞台。融合東方美學與現代技法的創作語言
廖修平的作品最鮮明的特徵,是東方文化符號與西方現代技法的融合。他擅長運用門、廟宇、符號等具有文化象徵性的元素,結合蝕刻、絹印、木刻等技法,創造出兼具詩意與哲理的畫面。例如「門」系列透過東方傳統中的門象徵,探討文化精神與內在空間的對話;《廟壁》則以蝕刻技法呈現廟宇裝飾,蘊含懷舊與宗教的精神性;《福祿雙全》透過細膩的金屬蝕刻描繪吉祥符號,展現對文化祝福意涵的詮釋。
他對媒材的掌握也極具彈性,無論是金屬蝕刻的厚實質感,還是絹印技法所帶來的強烈色彩與圖像對比,都展現出他對視覺語言的高度掌控。而複合媒材的應用,則讓他的作品更具層次與現代性。
在哲思與現實之間穿梭的風格
蕭瓊瑞形容廖修平的藝術風格「遊走於入世與出塵之間」,恰如其分。他的作品有時聚焦於信仰與文化記憶,如《朝聖》展現宗教意象的莊嚴;有時則轉向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反思,如《木頭人》系列探討工業化社會下人性的異化與孤獨。
這種在哲思與現實之間切換的創作視角,使得廖修平的作品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時代的敏銳。他的畫面看似平靜,實則蘊藏精神性的探問與社會性的關懷。
台灣藝術教育的重量級推手
除了創作成就,廖修平在台灣版畫教育的貢獻同樣重要。他提倡創作自由與自主學習,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藝術人才。他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的創辦人之一,這項活動如今已成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版畫雙年展之一,不但使臺灣版畫與國際接軌,也提供本地藝術家重要的展示平台。
他的巴黎經歷,尤其是在「十七工作室」期間,與畢卡索、馬蒂斯等大師並肩創作,更開闊了他的藝術視野,並將這份國際視野帶回臺灣,推動本土藝術發展。
永不停歇的創作能量
即使年屆九十,廖修平仍舊持續創作。他在「廖修平90大展」中首次公開《吉慶系列》作品,延續他一貫的文化美學,同時展現出持續突破與更新的能量。他不只活躍於藝術現場,更以行動示範創作者的生命力與專注。
廖修平的藝術,不僅僅是圖像與技法的堆疊,更是文化、歷史與思想的結晶。他奠定了臺灣版畫藝術的現代基礎,開拓了新的創作視野,也用一生實踐了藝術與社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他的作品與精神,將持續影響臺灣藝術的未來。


李建崑攝影

巨大的肖像(李建崑攝影)

現場導覽(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