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國,我的家》
把你的家具搬出來,然後把你的房子砸掉,週復一週地砸,然後,把你的學校也砸掉,把你的親人也砸掉。
觀影過程中,我的內心不斷有個聲音問我,這些事要離我多近,我才願意到場記錄、聲援、抵抗?還是真的要砸到我家時,我才願意挺身,或其實我根本不敢挺身?
《你的國,我的家》最震撼我的,是那一場場無槍聲的槍戰,維權者Basel拿著手掌大的攝影機,對抗著全副武裝的軍人與以色列暴民們並大吼道:「我在拍!我正在拍!你們是罪犯!」敵人的子彈立刻就可以讓Basel躺平,而Basel看似毫無縛雞之力的「攝影槍」,子彈卻還在飛。
「讓子彈飛一會兒。」這句《#讓子彈飛》的經典臺詞永遠是對抗暴政的維權者們最直指核心的比喻,受害者們的子彈或許根本就打不動在眼前的施暴者,但子彈卻從巴勒斯坦 #馬薩費爾亞塔(Masafer Yatta)這個村落,飛過了一個又一個國界,飛經了柏林、奧斯卡,也飛進了臺灣某個Basel與維權者們都未曾知曉的影院。
影像化為子彈擊穿了觀眾,令人們徹底扎心,而人們將會再以各自的方式向施暴者們擊發,集結成更大反抗的砲火,縱使這場非人道的戰爭已經難解地向百年邁進,但就像Basel向以色列記者Yuval一針見血地當頭棒喝道:「你說寫的文章很少人看?你正一頭熱,你好像以為你來這裡十天就可以為我們改變一切,但這是不可能的,這要很漫長地忍耐的⋯⋯」。
乍看下Basel似乎正情緒性地故意找Yuval的碴,但當我們細膩體會,就會深刻感覺到累積在Basel身上並存的絕望與盼望是多麼地沉重,他必然經歷過如Yuval在意多少人關注的階段,他也必然花了非常漫長的時間去調適如何在幾乎毫無關注的景況中繼續前行,只是,每每有人不經意地提醒起這事,那渴望關注的期待,還是鋒利著,而我們只是學會了如何盡量避開,卻不可能讓它消失。
我很被本片特別「現實」與「真實」的沮喪所打動,它並不是一頭熱地煽動觀眾起來聲援,而是充滿著「無奈」與「無力」,卻反倒彰顯出了何為「堅持」的本相,「堅持」不是一頭熱地向前衝撞,而是在看不見盡頭的無力中,仍然能邁出一步又一步不知是否前進的步伐。
這種無力感,甚至被紀錄者精心地編排於結構,以滲入觀眾的體感之中,有效地讓我在觀影過程中一度不耐而略略煩躁,全片不斷在白天被拆房子的憤慨抵抗,與晚上Emo且準備被抓的疲憊無力中無限輪迴,這也不禁令我自問,在銀幕前所經歷的這分這秒若已然讓我們感到鬼打牆般的精神轟炸,那每天身處於那個日復一日、週復一週的他們呢?電影不到兩個小時就已落幕,影院由黑轉亮,而「馬薩費爾亞塔」的場燈卻還遲遲未開,但拆除令卻是一張接一張。
英國首相當年在「馬薩費爾亞塔」僅走了七分鐘,就足以讓以色列軍方撤除相關地段的拆除令,這究竟是一種諷刺還是盼望呢?我很喜歡這則小故事,它不僅昇華了本片從昔至今對守護家園的情感,更令人驚艷地呼應了本片日與夜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Basel說他小時候,媽媽們白天上工抵抗,爸爸們晚上上工重建,於是Basel所讀的學校被建了起來,於是英國首相聞奇而來。
這堪稱本片敘事的點睛之筆,何等低調而高招地細膩;如何讓觀眾與維權者一同身於絕望之中,卻又能在不被精神勝利法的煽情灌輸下,也共同感受著負傷的「馬薩費爾亞塔」仍堅持前行的盼望與原因?「結構」永遠是紀錄片敘事的高下。
最後,我以為本片就將在這樣的循環中結束,沒想到就與每部經典的紀錄片一樣,片尾更新現狀的字卡與片段,永遠是最致命的punchline。以色列軍方竟放任大量以色列暴民戲弄、施暴,甚至濫殺巴勒斯坦的維權者?如果說軍人是奉命行事而態度暴力,縱使行事荒謬,但我尚能理解其行為的動機,但當我看到暴民們戲笑的嘴臉,隔著銀幕都讓我險些理智斷線,我看到了人性卑劣的極限。
當人類自覺到與他人權力階級的差距,有多少人會像以色列記者Yuval脫離高位處,與底層的受害者們共體時艱、齊抗階級?當今天有權力作為我們欺弱的後盾,我們是否也會把弱者的村落當作玩生存遊戲的舞台?這令我又想起了在「裡面的外面:《#末日小隊請登入》」一文中所思考的,如果殺人不用附上代價,那我們大機率會殺人,且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慾望;只是萬萬沒想到,那個看似只在虛擬世界發生的事,如今正在現實中反覆上演。
所以,回到開篇所提的問題,這些事究竟要離我們多近,我們才願意到場記錄、聲援、抵抗?我甚至很絕望的覺得,光是到電影院親眼看見這些事,就可能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還是希望能邀請大家,在生活的疲憊中,也能與「馬薩費爾亞塔」的人們一起,在無盡中踏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步,他們雖然還沒走回家園,但他們走到了世界,也走到了臺灣,很難想像這一路以來的堅持需要多少血淚與力量,而那與我們走進影廳的路途相比,遙遠太多太多了,如果大家願意進影院與他們「雙向奔赴」,一起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或許遠在天邊的我們,也能幫著疲憊的他們多走幾步回家的路。
懇求大家。
—
(後記,當維權者們與軍人抵抗與大吼時,我總不禁去想,如果我是其中一名以色列軍人,我似乎只能祈禱我是聽不懂阿拉伯文的那個,也祈禱他不會說希伯來文,因為我不知道究竟要受過什麼樣的訓練,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把別人的家園拆毀、把別人的家人射殺,然後聽著人們的怒吼、孩子的哭叫,可以不為所動,並冷漠地說出:「依法行事」;所以我只能祈求自己千萬不要聽懂他們在說什麼,否則我會希望推土機下一個砸死的可以是我。)
(再後記,打完後記又想起《#邊境無間》,上一場還在趕難民,下一場自己變難民,每個人都可能是難民;當然也想起了在《#雅穆克圍城日記》吃草的小孩,還有好多、好多⋯⋯)
—
《你的國,我的家》𝑵𝒐 𝑶𝒕𝒉𝒆𝒓 𝑳𝒂𝒏𝒅 ▎ 𝟑.𝟏𝟒 我 仍 在 此 ▎
✦ 2025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長片
✦ 2025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提名
✦ 2024 歐洲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 2024 柏林影展 最佳紀錄片獎
✦ 2024 柏林影展 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紀錄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