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很重要嗎?
大部分學生,聽到日本人對話的語速和語調時,既使是已經學過的內容,大腦仍是一片空白。這是因為耳朵還不習慣正常的語速,很多人學了好幾個月的外語,卻發現面對外國人時,還是無法溝通,這樣的挫折常讓人心生放棄的念頭。
再回想一下,平常用母語說話時,是不是就算只聽到對方後半段的話,甚至只有聽到幾個關鍵字,多半你還是能猜出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同理外語也一樣,學外語的第一步,要讓耳朵習慣「聽」外語。
邊聽邊模仿,練習「說」
至於要「說」的好,先決條件當然是要聽得仔細,先聽出母語人士和自己說的差異在哪,才能慢慢修正發音。
我並不會要求學生必須說的和母語人士一模一樣,但有些發音的差異會使人混淆、誤會,甚至是改變意思,因此至少要將發音修正到不會讓人誤會。
另外一點追求發音接近母語者的好處是,既使你只會很簡單的幾句招呼語,對方也會覺得你的外語很厲害而感到親切,也是推動持續學習的動力。
《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
要練好聽和說,我推薦用《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作者提到的「泡腦子」做練習,我自己親身嘗試在學習土耳其文的體驗非常棒!
我選擇用《土耳其人天天說的生活會話》做練習,以下是我挑選這本書的重點,你也可以當作選擇學習書的參考:
*有字母發音練習
*字母以外都是日常可以用的「句子」
*是一般土耳其人說話語速
*完全沒有文法說明(都是句子!)
接著是怎麼用「泡腦子」練習聽和說。
泡腦子有幾個很重要的點,在練習時一定要注意!
*重點不是聽懂意思
*聽清楚字母和發音方式
*聽清楚音節、聽出旋律(快慢、音調高低)
*一開始聽起來糊成一團很正常
*注意自己的發音和母語發音有甚麼差異
可以利用每天瑣碎的時間,像是通勤、洗澡、打掃或是煮飯等,手邊有事做,但耳朵閒著的時候就可以放著聽。
泡腦子,就是讓耳朵習慣那個語言,你不需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檔,只要當成背景音,習慣它的旋律、音調和發音就好。
除此之外,每天集中注意力聽的時間,只要一分鐘就好。一分鐘聽起來很短,但如果你有試過就會知道,很容易被腦裡的思緒或是外界的干擾影響而分心。
等到能夠專注聽一分鐘之後再慢慢拉長,到能夠聽五分鐘時,你已經非常厲害了!
但個人建議聽到五分鐘後就不要再拉長時間,或者是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時間長度(比如三分鐘),就不要再加長了。
學習語言是一場耐力賽,如過體力分配不均,一天拼命跑,累得需要休息三天,很容易半途而廢。試著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才能持之以恆。
用泡腦子練習了3個月,讓我能聽懂正常語速的簡單句子,也能馬上回答(當然也有應用書中的其他學習技巧,但此篇文章是聚焦在聽和說)。
學習上完全不會感到無聊或是困難想放棄。我只是利用平時瑣碎的時間循環撥放,一天限制自己專注聽5分鐘就能達成。
比起傳統學習方式,效果更好也更輕鬆。
進階練習——唱歌
如果你也喜歡聽歌、唱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聽力練習方式,可以重複一直聽,也可以跟著唱。一開始一樣不需要懂意思,先能一邊聽,一邊跟上字母,再來慢慢能夠跟著唱,仔細聽自己唱得和歌裡的發音、音調哪裡不一樣。
不同語言可能有不同的發音規則,在這個階段也可以先觀察,等到都能聽清楚,跟上旋律一起唱後再去瞭解特殊發音規則。這樣會比從一開始就死記發音規則更好理解。
這是我個人學語言時會用的方式。回想我自己學日文時,我確實感覺到自己的聽力比大部分人好,說自然也沒有太大的困難。每次日檢考試時,很多同學會抱怨聽力太難,但我卻沒花太多心力在聽力測驗上。
一直到當了日文老師,回想自己的學習方式,才明白聽力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從一開始就做了相當的訓練。
「閱讀」對聽說造成的阻礙
特別是對於成年人、習慣傳統學習方式的人而言,閱讀其實會影響我們的聽和說。
試著把電影的字幕關掉,有時候連母語電影你都可能聽不懂演員的台詞!因為我們平時過度依賴字幕,而沒有把耳朵打開,也會聽不見自己的發音其實不正確。
如果你有學過任何運動也會知道,能不能進步的關鍵,在於能否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動作的差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做出一樣的動作,但透過教練指導,用鏡子讓我們對照時才突然發現,原來我的手根本沒有張開,腳蹲的不夠低。
看課本時的影響也一樣。當注意力集中在視覺上,我們會忽略聽覺,也無法察覺說出來的和聽到的聲音之間的差異。
當需要糾正學生發音時,我會請他們蓋上課本,打開聽覺的開關。
以上是開始學外語時,練習聽說的小技巧。覺得雀躍新奇?不實用?或是早就知道了?
歡迎在底下留下你的看法,或是你有甚麼自己獨門的練習方式,期待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