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是約莫三十年前非常有名的作品,不知各位是否曾看過/聽過呢?
去年底,《情書》的女主角中山美穗意外逝世,不知是否因為這個緣故,台灣一些電影院在近期又重新上映了這部電影。
不得不說,這部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看懂,還是因為我太直男?總覺得電影中有許多細微的情感和隱喻,是我現在仍難以掌握好的。那麼就讓我們跟隨著中文系老師以及AI的提點,來嘗試解讀《情書》吧。
第一幕:渡邊博子躺在雪景中的特寫→博子起身,開始走遠→鏡頭慢慢拉遠為遠景、大遠景
- 拍攝手法:長達30秒以上的「長鏡頭」
- 元素:厚實的白雪
- 地點:小樽的街道
個人解讀:導演想表達的應該是渡邊博子的內心如同被大雪封閉,凝固凍結在過去的記憶中。
不過DeepSeek說這一鏡頭的寓意遠不止於此,它從表面寓意、深層隱喻,以及影像語言的哲學性來分析這個鏡頭,讓我大開眼界。
1.表層寓意:博子的心理凍結
- 雪的象徵:
雪在電影中反覆出現,代表「覆蓋」與「靜止」。博子開場被雪掩埋的姿態,直觀呈現她無法從喪夫之痛中抽離的狀態。她像被冰封在過去,與現實隔絕。 - 對比結尾她在雪山呼喊「你好嗎?我很好」時,雪仍在飄落,但她的動作從「靜止」變成「主動釋放」,完成心理解凍。
- 長鏡頭的壓抑感:
岩井俊二用超過30秒的長鏡頭拍攝這一幕,刻意延長觀眾的凝視時間,強制我們感受博子的「窒息感」。
2.深層隱喻:生死界限的模糊
- 假死儀式:
博子躺在雪中的畫面,近似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死體模擬」(如神道儀式中的「穢れ清め」)。她短暫融入雪地,象徵與亡夫藤井樹的「共生」,也暗示她心理上遊走於生死邊界。 - 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先祖の話》中提及,雪在日本人意識中常與黃泉的意象連結。
- 呼吸的視覺化:
鏡頭中博子起身時,呼出的白氣與雪霧交融,暗示她雖然生理上活著,但靈魂的一部分已隨死亡而去。這種「氣息」的意象在電影後段重現(如博子在雪山前的呼喊),形成生死對話的循環。
3.影像語言的哲學性
- 「無聲」的張力:
此鏡頭幾乎無對白與環境音,僅有風雪窸窣聲,呼應佛教「無常觀」中的「寂」(寂び)。博子的沉默,是她「無法言說的痛苦」的具象化。 - 對比女藤井樹在感冒咳嗽時的「聲音存在感」,凸顯兩人雖容貌相似,卻處於「沉默」與「爆發」的兩極。
- 身體語言的暗示:
博子起身後並未拍落身上的雪,而是任由其附著,暗示她潛意識中不願擺脫哀傷。這種細微動作設計,是岩井俊二對「日本式隱忍情感」的精準捕捉。有資料顯示,這個刻意的長鏡頭也象徵著時間的凝固,表示博子將自己束縛在過往。
藤井樹與藤井樹的情感
男藤井樹:
- 女藤井被班上男同學嘲笑時,男藤井為她挺身而出,也是因為這樣,男藤井才會動手打人。
- 男藤井為了讓兩人獨處久一點,拿到英文考卷之後故意看很久,想盡辦法拖時間。
- 男藤井在借書卡上寫滿女藤井樹的名字,得意的拿出「藤井樹同花順」向她告白,無奈她卻沒get到。
- 她不知道自己心意就算了,竟然還打算把自己和吉川早苗湊對,他不爽,就把麵粉袋套在她頭上作為報復。(如果老師沒有一邊講解的話,我大概到這段才會發現男藤井喜歡女藤井吧。真的是直男無法辯駁)
- 運動會前,他腳受傷無法上場,但他卻執意跟在旁邊跑,之後跌倒。這除了呈現出他的倔強個性之外,是否也還有什麼寓意呢?
- 將《追憶似水年華》拿到她家去,請她幫忙還書,其實是想讓她看到借書卡背面的肖像,這是男藤井最後的告白機會。不過當年的女藤井仍未發現。
女藤井樹:
- 兩人因為同名同姓,因此有許多困擾,尤其是同學們的言語霸凌最讓她受不了。所以有關於男藤井的回憶通常都不是很好。
- 男藤井擔任圖書委員都不做事,只會搞一些什麼「藤井樹同花順」的花樣,既不負責任又幼稚。
- 圖書館之中有一幕,是男藤井在窗邊看書,白簾飄動,使男藤井彷彿存在又不存在的畫面。這幕充滿著迷幻,或許顯示出男藤井在她心中是有神祕感的。
- 她願意花一個小時等男藤井,就為了拿回英文考卷,甚至男藤井還故意拖時間,害她要一直轉腳踏板。這顯示出她對於男藤井其實是很有好感的,她心裡深處一定不只是為了拿回自己的英文考卷而已。
- 她同意幫吉川早苗湊對這段,個人比較沒看懂。當她詢問男藤井是否有喜歡的人時,男藤井已經回答說沒有,但她卻有些激動的又問:真的沒有嗎?這可能是表示其實她心裡已經十分在意他。
- 運動會上,她透過相機的取景框看到男藤井雖然腳受傷,卻還是執意跑在旁邊,她驚訝的不經意按下幾個快門。之後男藤井跌倒,四周人都在看笑話,只有她的情緒混合著驚訝、困惑等難以言明的複雜感受。
- 最後男藤井拿《追憶似水年華》去她家請她幫忙還。男藤井問她怎麼這個時間會在家?她告訴他因為家裡喪父,男藤井回答:請節哀。之後,她露出一抹燦爛的笑容。這部分我原本看不懂,老師說,女藤井此時大概想著:「原來這個人也會說出人話來。」
我覺得她對男藤井的情感比較難捉摸。但在我回想起【英文考卷】的橋段時,就知道女藤井心裡對男藤井其實也是很有好感的,不然誰會只為了拿回小考考卷等那麼久?只是感覺她的理性和感性非常分離,所以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喜歡著男藤井。
名字的寓意
藤井樹(ふじい いつき)
「樹」這個名字有著生機的意象,這個元素也呼應到女藤井家中的院子中充滿著樹,是爺爺親手種下的。
渡邊博子(わたなべ ひろこ)
- 姓氏:
- 「渡邊」字面意為渡過邊界,暗示博子處於生與死、過去與現在的邊界上。
- 她如同擺渡人,透過信件往來,連接了男藤井樹的死亡與女藤井樹的記憶。
- 名字:
- 「博」有廣大之意,呼應她承載著男藤井樹的替身之愛與自我情感的寬容。
- 「子」是日本女性常見名字結尾,在此凸顯她作為普通人被捲入命運漩渦的對比。
秋葉茂(あきば しげる)
- 姓氏:
- 「秋葉」字面為秋天的葉子,隱喻生命的凋零與轉化。
- 秋葉是男藤井樹的朋友,也是博子現在的戀人,他的存在象徵逝去(藤井樹)與新生(博子的未來)的過渡。
- 名字:
- 意為「繁盛」,對比男藤井的早逝,暗示他作為生者充滿活力的情感。
導演岩井俊二說:
「名字是靈魂的容器,當兩個人共享它,靈魂也會交疊。」
同名又同姓在日本非常罕見。當兩個人共享同一個名字時,就會構成「記憶的雙重曝光」,呈現較複雜的疊加樣態。角色們的姓氏都是日本常見的姓氏,但透過同名同姓、長相相似的設計手法,抽離了社會性,聚焦在純粹的情感與哲學框架下。
重要元素象徵
雪:死亡、執念、困境
還記得有一幕是女藤井的國中時代,她在雪地中看到一隻被冰封的蜻蜓嗎?那應該是這部電影之中,雪與死亡最直白的畫面寓意呈現。電影一開始的畫面、男藤井的追悼會之中,都是雪中的場景。以及後來女藤井肺炎病重,準備要被送去醫院時,窗外也正大雪紛飛,表示她向死亡的靠近。後來她在醫院逐漸康復時,窗外的雪就已經消融許多了。
火:生機、放下
火焰、熱的意象,大部分出現在與秋葉相關的劇情。秋葉的職業是燒玻璃的師傅,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和火一起的畫面,且他也時常穿著紅色系的衣服。以及,老師提到,在他帶著博子回到那座山的路上,搭火車時,他遞給博子一杯咖啡,同時和博子說著:「很燙喔!(あつい)」與火車外的厚實雪景呈現對比。還有一個關鍵畫面,是他在路邊踢開那些殘雪,象徵的是他正在幫博子破除心中的執念。其實就直觀來說,火,本身有將雪融化的意象。
藍色珊瑚礁〈青い珊瑚礁〉
為何男藤井死前,在懸崖下唱的是松田聖子的「藍色珊瑚礁」?我想他應該是藉此向女藤井樹告白。不過AI對此做出了更多的解讀,他提到了雪山與珊瑚礁的對比:這首歌的歌詞所描繪的是夏日的海洋,而男藤井樹卻死在冬日的雪山,形成強烈對比,增強了戲劇性。而導演透過歌曲的選擇,強化電影的懷舊感與純愛基調。
歌詞:
あゝ私の恋は南の風に乗って走るわ (啊啊 我的戀情將乘上南風並開始奔跑)
あゝ青い風切って走れあの島へ (啊啊 快速穿過青澀的風並奔往那座島嶼吧)
あなたと逢うたびに (每當我和你相遇時)
すべてを忘れてしまうの (我便會忘記一切)
はしゃいだ私は Little girl (喧鬧不已的我是 Little girl)
熱い胸聞こえるでしょう (你聽見充滿熱情的我的心跳聲了對吧)
素肌にキラキラ珊瑚礁 (裸露的皮膚上閃閃發光的珊瑚礁)
二人っきりで流されてもいゝの (就我們兩個人就這樣被沖走可以嗎)
あなたが好き! (我喜歡你!)
あゝ私の恋は南の風に乗って走るわ (啊啊 我的戀情將乘上南風並開始奔跑)
あゝ青い風切って走れあの島へ (啊啊 快速穿過青澀的風並奔往那座島嶼吧)
涙がこぼれるの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やさしい目をして見ないで (別向我投以溫柔的視線啊)
うつ向き加減の Little Rose (微微低垂著頭的 Little Rose)
花びら触れて欲しいの (我希望你碰觸花瓣啊)
渚は恋のモスグリーン (岸邊擁有戀愛的苔綠色)
二人の頬が近づいてゆくのよ (我們的臉頰逐漸靠近著彼此)
あなたが好き! (我喜歡你!)
あゝ私の恋は南の風に乗って走るわ (啊啊 我的戀情將乘上南風並開始奔跑)
あゝ青い風切って走れあの島へ (啊啊 快速穿過青澀的風並奔往那座島嶼吧)
我們老師對於這段歌詞的解讀是,他認為男藤井應該是希望「他和女藤井兩個人就這樣被沖走」,能夠去遠離那些霸凌人、嘲笑人的同學們的兩人世界。畢竟,他們因為各自的性格使然,本就難以說出心意(甚至女藤井幾乎沒意識到自己喜歡男藤井),而環境的壓迫更導致他們即使兩情相悅,也幾乎不可能在一起。其實這樣解讀下來會覺得很心酸。
長相相似的設定
為何博子和女藤井的長相幾乎相同?表面上的原因是為了圓滿故事劇情。從電影前段,秋葉提到本來是他要先邀請博子約會,無奈卻被男藤井搶先。那小子平常那麼木訥,怎麼這次卻這麼積極?秋葉心裡應該是有這樣的OS哈哈。後來,他提到男藤井死前唱了藍色珊瑚礁,再次埋下伏筆。之後,他和博子去拜訪女藤井家的地址,女藤井與博子擦身而過,兩人並未見到彼此,但回程時計程車司機無心的一句:「和剛剛的女性長得好像。」便在博子的內心起了波瀾與猜測。後來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女藤井騎著腳踏車快速經過與博子擦身而過,而博子站在那裡,僅是一秒或不到一秒的時間,博子似乎認出她了。老師說這一段兩人的移動方式、站位等,以及「十字路口」這個地點,都有導演想傳達的特殊意義,但目前的我難以解讀。再加上最後回到那雪山時,博子提到,男藤井將求婚戒指握在手中長達兩小時卻遲遲未告白,當時的她還以為是他木訥,現在她知道是因為男藤井真正想求婚的對象其實不是她。
兩人的長相相似,還有隱涵的寓意。博子和女藤井彷彿是照鏡子所看到的倒影,兩人是鏡子的一體兩面;一個需要放下那束縛自己的悲傷記憶,一個則是需要找回自己遺忘在過去不願面對的記憶。兩人通過男藤井連結起來,魚雁往返間,博子漸漸放下,而女藤井則是漸漸撿回。她們正是透過彼此而放下/尋回了那些記憶。另外,有日文資料提到,博子和女藤井在畫面中常常呈現鏡像對稱,這也是視覺暗示之一。兩人其實都面對著「記憶」這同一個課題,只是一個需要放下執著,一個則是需要去面對那逃避多年的記憶。
電影名稱「情書」
那天和友人在蔦屋書店,就這麼恰巧對方被《情書》的小說吸引了注意。我和他說這陣子中文系的課程剛好在學習解讀這部電影。友人問我,為何要叫「情書」?這問題讓我再次複習老師的提點。
情書,它是傳達心意的媒介之一。傳達心意的媒介,除了文字,還有話語、圖像、動作等。因此,這部電影中其實有許多廣義上的情書貫穿其中。最經典的就是「藤井樹同花順」書卡,以及《追憶似水年華》的借書卡後面的肖像,還有一開始博子那個寄往天國的信件,以及最後她在雪山上大喊的:你好嗎?我很好!
電影的真意
所以這部電影只是在傳達錯過的青春純愛嗎?當然不是。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電影中提到女藤井的父親過世的支線,還有她的病重送醫,就不知所以然了。《情書》電影想傳達的,還有關於生與死,以及記憶如何影響我們整個人如何過活。
男藤井的意外死亡、女藤井的父親過世,這些都是提醒觀看者,我們要如何面對親人、愛人、重要之人的離去?
而像博子一開始的「心死」狀態,要如何回復到「生」?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記憶不只會影響現在與未來,也會重新影響過去。當博子知道其實未婚夫心裡真正愛的另有其人,她心中對於這段戀情難道不會有某種程度上的質變嗎?當最後女藤井終於得知男藤井其實喜歡自己,她心中對於兩人國中時代的回憶,一定也會有許多不同的感觸。
個人心得
其實,這部電影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台詞,是秋葉在山屋裡面說的:
「我不敢再登山了。」
熱情、直接有個性的他,親眼經歷過那樣的意外過程之後,也有好一段時間不敢登山。這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透過秋葉這種個性的角色說出來,就能達到很大的對比張力。
還有另一段是爺爺要將女藤井送醫的劇情,我記得他說:「放心吧,這條老命還死不了。」他不說「用我這條老命換孫女的命也值得」這種話,大概也是為了安撫藤井她母親的心情。
而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女藤井在醫院裡睡著,回想起父親送醫的那一段蒙太奇剪接。那畫面用色迷幻,配樂也有如夢境中,很容易帶入情境裡。
ChatGPT補充
- 光影與色彩:導演運用強烈黑白對比(博子黑色大衣與白雪場景)呈現哀思,並在高潮呼喊(你好嗎?我很好!)時以紅色外套打破基調,象徵浴火重生。
- 手持鏡頭的晃動:翻閱相冊、抄寫地址等片段使用手持拍攝,畫面微微晃動,強化角色內心的不安情感。攝影師篠田昇以此營造「記憶流動」般的影像質感。
- 特寫與深焦切換:大量運用過度曝光的面部特寫,結合淺景深,塑造夢幻回憶。而在雪地大喊場景採用中、遠景轉換,突顯角色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與內心釋放。
- 環境音場與靜默:雪地風聲、紙張摩擦、郵差腳步等現場音被刻意放大,並在書信往來及大喊之後留白靜默,讓「聲音的空白」成為角色內心轉折的空間。
本文有我自己寫的部分,也有AI提供的資料。如有錯誤資訊,還請指正。也非常歡迎分享你的看法或解讀。
2025.04.21
(我沒哭,但據說不少人在電影院中哭出來。就讓我蹭個流量吧XD 看在我寫這麼認真的份上,也請幫忙按個讚,或是分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