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楊英風美術館,著實令我大開眼界。在看似小小的建築物內,竟有二、三、四樓與地下室透過旋轉樓梯相連,整體結構如同樹屋般,別有洞天。印象中,導覽員說,楊英風美術館的空間,原先就是楊英風本人的工作室;因此在參觀過程中,我也一邊想像著,這位現代雕塑之父在專注創作的情景。這種帶入感是參觀別的美術館不曾有過的,因為那些作品,不再是從別處搬運過來,而是本就屬於此地,這讓創作者與參訪者之間的距離拉近許多。
楊英風的作品主題與風格可以分成若干時期,我想那是因為隨著環境的改變,可以激發出不同的靈感。從宜蘭到北京、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往返,後來到羅馬藝術學院學習現代雕塑,促使他的雕塑主題改變,最終合而為一。其中在三樓的雷射藝術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前衛的作品,實在難以想像是四十多年前所做。他和兒子展現出了藝術最重要的精神──創新,打破框架。而那些雷射作品,其實也是因為科技的進展,使楊英風父子注意到這種新媒材。我想,所謂的藝術家是柔軟的,或者說正是柔軟的人,才容易成為一名藝術家,因為他們容易受環境改變而有所感觸,進而激發更多靈感。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後台》這個版畫,他所呈現出來的空間感,讓我起初誤以為這是一幅繪畫,然而,卻是一筆一畫雕刻出來的;且無論是台上或台下都非常多人,楊英風仍絲毫不馬虎地把人物的五官、表情生動地刻出來了。《無意》這件雕塑我也很喜歡。水牛與背上停留著的烏鴉,形成有趣的大小對比。而透過觀察耕牛生動的肢體動作,我們彷彿置身在寧靜的農村中,回到過去鄉村生活的情景。
接下來有一段時期,楊英風專注在雕刻台灣的自然山水地形。那些峽谷地形的雕刻看來非常震撼人心,但是有一個人的評論同樣震撼了我,他說人類文明史上,楊英風這種「風景式雕塑」是極少見的作法,不敢說空間絕後,但絕對是極為罕見且成功的創作。我有些疑惑,風景式雕塑得好的人,真是如此罕有嗎?抱持著疑惑再仔細看看作品,我發現諸如《水袖》、《太魯閣峽谷》等作品的線條都是極度精細,且雕塑的技法,似乎是刀起刀落,幾乎無法修改的吧。
至於他最著名的《鳳凰來儀》之作,其實我在美術館感受不到那種震撼,但我相信在日本的萬國博覽會當時,來訪者肯定會驚嘆於那氣勢龐大的鳳凰。令我疑惑的是,美術館裡的迷你《鳳凰來儀》,它的邊緣處有很多「顆粒」,看起來像是起毛球的感覺,不過照片中的實際作品看起來是沒有這種情況。這個問題在四樓得到了解答。四樓放置的是楊英風父子的合力創作,或是兒子個人的作品。導覽員說,他們父子的不鏽鋼焊接技術幾乎是無人可比擬,即使是一般的焊接師傅,都很容易讓邊緣處產生縫隙、或是像起毛球般凸出來;但是楊英風父子的作品線條都十分俐落完美,因此也才能表現出如《鳳凌霄漢》、《天下為公》的流線。
而我個人認為最特殊的作品,其實是他晚期的《茁生》、《天地星緣》等。當觀展者移動到作品前方,不鏽鋼面就會映照出那位觀展者的身影。可以想見這樣的作品若是放置於戶外,會使作品映照出的模樣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因此每次經過那件作品,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楊英風美術館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31號
寫於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