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那一年,想記錄下一些什麼,買了很小的筆記本,放在迷彩服的口袋,利用站哨時寫點東西。
也是在那一年開始利用臉書記錄自己的觀影片單,但記錄的目的是什麼?要記錄哪些資訊,才會讓這項記錄習慣變得有意義?當時的我沒有想法,只想設定一組格式,所以就選擇了簡單的四組資訊,分別是中文片名、原文片名、上映年份與IMDb的分數。其中只有IMDb的分數跟評價有關,但卻又不是我個人的評價,結果變成僅僅在臉書上分享「我最近看了什麼電影」,可是也因為毫無心理負擔,才讓這個習慣延續下來。
從2012年開始記錄,回顧歷年的看片數,令我驚訝的是2017年首度突破一百部,2018年更高達一百五十六部,我想應該是2017年底阿讓出生,到隔年他還無法睡過夜的那段日子,有時半夜我都抱著他站在客廳看MOD。
但臉書也不是一個好用的記錄文化消費習慣的平台,單純的文字貼文無法像部落格一樣,清楚條列出來,還好照片可以被指定放在自己設定的相簿中。一開始直覺要配電影海報,可是後來覺得劇照才有意思(電影海報的設計驚人地單調),我花在挑選劇照的時間越來越多,想找到可以代表一部電影的一幕,但並不容易。
大部分的劇照來自IMDb,有時還會看到片場跟電影首映會演員亮相的照片。後來我對挑選劇照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在意解析度,我要找到一張能夠表現這部電影核心而且清晰的劇照。不過偶爾也會懶惰,如果看了一部爛片,我就會隨便挑一張配角的劇照。
看電影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切了。偶爾有點感想,把留言區當作筆記本,寫幾句零碎片段,沒想過組成完整的文章。那時為相簿命名也很隨興——「看電影一起去或是在家裡」,這是模仿軍中三段式的衛哨口令,站哨衛兵要對著查哨官大喊:「站住!口令!誰?」進行三問三答,「你是誰?去哪裡?做什麼?」每天營部都會下達不同的口令,這是國軍難得可以發揮創意的小地方,但每天的口令都很國軍。
除了電影,這幾年也想記錄自己的閱讀書單,但書對我個人的意義沉重許多,畢竟有好幾年的時間在出版社當編輯,而且書沒有IMDb這類活躍的評分網站。關於閱讀記錄,我還是希望能夠加入些許的個人感觸,但又不想發展成「書評」。台灣沒有成熟的書評風氣,大部分的推薦序甚至稱不上閱讀心得,頂多是內文摘錄,所以我不知道可以模仿誰。然而我也沒有力氣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那樣如同寫論文的文獻回顧一般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因為上述種種原因,也可以說是故步自封,遲遲沒有發展出讓我覺得自在的記錄格式。
不過最近心境有了些許變化,又剛好看了《我的完美日常》,役所廣司飾演的大叔平山,幾乎生活在沒有網路的世界,不在意書市上推出了什麼新書,所以也不擔心自己會錯過什麼,看完一本書再買一本(而且還是二手書),讓閱讀的步調跟著自己的人生緩緩走下去。或許要調整到這樣的狀態,才能真正靜下心看書,單純到只有自己與書。
所以我想跟平山大叔一樣,看完一本書再看下一本,更多的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寫寫閱讀一本書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哪些事情,如此或許更像是藉由寫讀書心得,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對於文本會有些許望文生義,但也無所謂了。
原本想繼續發布在臉書,但因為精神問題,我把臉書等社群媒體都關閉了,決定發布在很久以前就申請了帳號的方格子,方格子的觸及率跟PTT2個板差不多,像是遊戲《死亡擱淺》的設定,玩家雖然同時上線,卻見不到彼此,不過有機會為彼此留下一些有用的物品。我喜歡網路與曠野組合起來的孤獨意象,就像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但我要稍微修改一下這個不知是否真實存在的哲學譬喻——就像一棵在森林裡躺下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