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啓末世思想即是猶太人在彼時屢受重挫、困悶之際,主觀認定今生此世已瀕毀滅而又無力挽回的狀況下,企圖以想像方式另創新世界,做為逃避解脫之道。由此產生的天啓末世作品為一種敘述文類,在時間層次上以藉由回溯猶太教歷史的方式,預言將來必定會發生之事,特別是世界的毀滅與神的最後審判人類。在空間層次上則以天啓異象,展現另一不同於今世的光明世界,由居其中的神明或天使指示看異象的猶太智者宇宙人事的生滅之道。」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P.359
有個朋友家裡發生變故,他問我:「你是基督徒,是有信仰的人,如果你也像我這樣,遇到患難,信仰讓你有個寄託,心靈會不會比較安穩?」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在真耶穌教會受洗,從小接受真耶穌教會的宗教教育,在朋友眼中我看起來就是個基督徒,但我覺得我在教會得到的,不是所謂的「心靈寄託」,而是關於末日審判的「事實」。
末日審判是我兒時的主題之一,我不知道為什麼神要把人的一生設計成一場巨大的考試,碰巧又完美契合聯考時期的升學主義。我人生的前半段,都在為末日審判與升學考試做準備。
真耶穌教會的教導,是一套圍繞在末日審判的儀式,藉由這些儀式,可以讓你通過末日審判進入天國,包括洗禮、洗腳禮、聖餐禮、安息日、聖靈,尤其特別的是聖靈,要不斷在禱告中念誦「哈利路亞讚美主耶穌」,直到能夠發出像西班牙語的彈舌音,如此證明神已將聖靈賜給你。
可是為什麼這五大教義是死後進天國的保證?真耶穌教會沒有人能夠清楚解釋其中的內涵,就像信賴普拿疼那樣,不用知道藥效原理,只要知道服用下去有止痛的療效就行了。
記得在許多年前,大專延伸神學安排蔡彥仁老師來講他的這本書,我當時不知道在忙什麼,沒有心情好好讀完,也沒有認真聽課,所以對那次課程沒有留下印象,直到最近才好好讀過一次。
在他的研究中,天啟末世思想是特定時空的產物,是受壓迫的猶太人的盼望,相較於我對於末日審判的恐懼,截然不同。
猶太人的信仰是一種神與人的立約關係,他們必須遵守耶和華透過摩西頒布的律法,才有資格居住在「應許之地」(相當於今日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的區域,維基告訴我的)。
包含土地與法律元素的宗教,其內涵更接近政治,而不是當代只屬於個人心靈層面的信仰。因此當他們遭受異族入侵,失去對古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被外來政權統治的時候,原本的信仰體系就會崩塌,沒辦法你統你的、我信我的,所以必須發展出摘文定義的「天啟末世」思想,重新塑造一個神學體系,為猶太民族的苦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其中最激進的就是離群索居的昆蘭公社,他們認為自己是猶太人中的真猶太人,是猶太人與耶和華之間聖約的真正傳人。居住在曠野,自我放逐於主流社會之外,區隔「被揀選者」與「未能得救者」。認定這個世界已經無可救藥,期盼末日來臨,神將主持最終審判,義人獲永生進天堂,惡人入永刑下地獄。
所以「選民」的自我認同非常重要,只要相信「凡事都有定時」,此時此刻已經進入歷史的尾聲,世界走到了盡頭,那麼看似無盡的苦難就有了終點,末日將會終結一切的不公不義,而被揀選者(就是我本人)將獲得救贖。
可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套說法的效力也跟著減弱,「末日(救贖)即將到來」原是合理當下受壓迫的解方,卻也製造出「末日(救贖)為何遲遲不來?」的棘手問題。
「末世」是基督教存在的前提,耶穌已經復活,但耶穌何時再臨?基督教要不斷處理在這「中繼階段」產生的質疑。其中一種解決方法,就是宣告神國已經降臨,基督教即是神國在人間的代表,但同時教導信徒耐心等待屬天的神國降臨。
因此教會在中繼階段變得非常重要,在「已經」與「尚未」之間的無盡等待中,人不再是基督信仰的主體,而是教會才是主體,書中提到訴諸傳統與權威,以及強調服從組織與制度,是基督教平衡兩極張力的有效方法。
然而我無法理解的是,當初沒有人預料到中繼階段會長達一個千年又千年,為什麼基督教還能夠延續到現在?
這超出了本書探討的範圍,不過如果接續作者提到的基督教以訴諸權威、強調教會即神國在人間的代表,以此化解中繼階段的張力此一論點,那麼延伸出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基督教的權威在兩千年後的今日依然作用著?
在我這個時代,至少在台灣,信仰是自由的,沒有壓迫,教會也不再大聲疾呼「末日即將來臨」,我想一般信徒都認為在有生之年,不會遇見耶穌再臨,審判是死後的事。末日的急迫感早就煙消雲散,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會相信從未見過的天堂與地獄,並且接受以此為前提而衍伸出來的教義與規條?
捫心自問,我自己真的相信末日審判嗎?又或是僅僅接受基督教家庭的開局設定?
基督教的末日性質,使得基督徒以為自己擁有上帝視角,並且以為自己是特別的,掌握了內線消息。
但站在本書作者身為研究者的角度,他定義天啟末世運動是一種特殊的主觀宗教經驗,他研究的主體是人,研究者沒有上帝視角,只能透過各種文獻資料,解釋為什麼有一群人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集體創造出天啟末世思想。
「末世教派」既然是一情緒高昂、期盼強烈的社群,誠信者加入其中,必定覺得有其意義與價值。因此,早期基督徒在各種外在與內在的因素湊合下,脫離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加入一個剛剛興起的「耶穌運動」,必有其非常深刻的精神需求,此是我們研究基督教之興起者所不能忽略的。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P.86
他研究的是一群人在信仰中追尋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將基督宗教與基督信仰區分開來,其實是兩件事,前者是關於權威、傳統、制度、組織,或引用電影《異教詭屋》(Heretic),休葛蘭飾演的里德先生,他主張宗教的本質即是「掌控」。
而信仰不同,是無法被掌控的東西,就像《異教詭屋》最後,里德先生頸部被割開,帕克斯頓姊妹腹部中刀,里德先生諷刺地要她禱告,想看她在死前是否還相信摩門教,但帕克斯頓姊妹說,她知道禱告毫無作用,可是她覺得為他人祈求是很美好的事。
我們人類是如此渺小,我們能夠把握的,不過是自身的感受,不是天堂,不是地獄,不是末日審判。
2013年,蔡老師設計大專延伸神學的課程內容,主題是「全球化與真耶穌教會的發展」,他在課程正式開始前講了一段話,我從錄音檔把這段話摘錄下來:
耶穌時常在講:「神是活人的神。」是每一代人都要親身去經歷這位活人的神,每一代人的處境不一樣,他經歷了這位活人的神,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再傳給下一代,但下一代人承襲了這些經驗,他不能再重覆,而且是不可能重覆的,他需要再進一步以當時的生存處境,與神維持活的關係,我們的信仰要這樣傳下去,一方面傳承,另一方面創新,我們要肯定每一代人。蔡彥仁〈全球化與真耶穌教會的發展-主題闡述〉2013年9月30日
現在我不需要他人肯定我的經驗,在我貧乏的人生中,也沒什麼值得分享的超越體驗。但如果有人願意跟我分享他的信仰,無論是什麼樣的信仰,我都願意傾聽,因為我跟里德先生一樣,是個質疑一切卻空洞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更渴望看到真實的信仰。
《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