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川普在台灣清明連假時期,大陣仗召開記者會,針對全球100多個國家,宣布貿易逆差的狀況,也要求各國必須補足貿易逆差,而定義『對等關稅』。其中在貿易逆差的國家當中,台灣排名第四,高達64%,而中國是68%。
調整稅率後,中國要被課徵34%關稅,而台灣要被課徵32%關稅。基本上台灣跟中國只有不到2%的關稅差異。對於中國來說,仍然可以透過許多產品制衡美國,但是對於台灣,過度單押在美國身上,現在也只能單方面被中國『予取予求』。
那麼,川普設立『關稅保護策略』,到底有什麼好處?對於中國有辦法制衡嗎?對於台灣會如何發展?對於未來半導體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首先,我想從幾個角度做分享:
1.川普想要什麼。
首先,川普設定的對等關稅本身就不是一個合理的方式。川普政府設定的方式是=台美貿易逆差/美國輸入台灣的貿易金額。所以以台灣為例,台灣的逆差是64%,代表我們輸入美國的金額,是美國輸入台灣金額的1.64倍。
但是,這些數字只是反映了,美國從台灣採買的金額高於賣給台灣,並不能代表關稅上的差異。因為如果要從關稅上的差異去計算,比較好的方式是,針對不同產品,例如:半導體,汽車,工業,民生產品,美國對台灣所課的關稅,相對於台灣所課的關稅差值,進行談判,似乎比較公平。
舉例來說,如果美國輸入半導體產品到台灣,跟台灣輸入給美國的半導體關稅相同,理論上應該不能要求台灣要被課徵額外的關稅。
所以,川普用這個『不合理』的方式去要求各國,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美國現在缺錢,各國過去都從美國手上賺了一堆錢,現在應該要多買一些我們的產品,把錢還回來』。
關稅只是一個說法,更重要的是美國想要從各國中獲取更多的資金回流跟利益。
2.中國的反制。
目前,中國對於美國關稅,似乎是『奉陪到底』,決定對於美國課徵對等關稅,也就是34%的關稅。說實在,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像2019年當初跟川普交手的狀況一樣。現在的中國更了解川普的做事風格就是『怕壞人』,『說得很大,做得很少』。
因此,中國這次使出反制,就是看川普敢不敢『玩真的』,如果川普玩真的,就會在提出其他的威嚇方式。如果川普政府沒有辦法,可能就會像Tiktok一樣,一延再延,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而這幾年中國在稀有元素,電動車,手機,甚至是AI,都讓美國注意到,中國雖然不到最頂尖,但是要能做到排名第二,似乎不難辦到。隨著中國在各產業都有一定的話語權,我認為中國接下來很難忍氣吞聲,會開始做一些相關反制。
過去就曾經對美光開刀,弄的美光苦不堪言,因為美光在中國佔比也接近30%,很難降低佔比。一旦中國可以『自給自足』,話語權就會變高,對於各產品的反制,都會嚴重影響到美國企業,川普政府很難像過去壓著打。
3.台灣的影響。
目前,台灣的關稅只有比東南亞跟非洲國家好一點,僅次於中國,來到32%。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高科技製造業盛行,擁有良好的技術能力跟製造能力。這幾年隨個AI的列車,不僅半導體在先進製程上大放異彩,跟伺服器組裝相關的系統廠也表現亮眼,獲得很多來自輝達的訂單。
然而,就是因為逆超高達739億美元,讓川普政府想要拿台灣開刀,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金錢,也可以強迫台灣的技術回流。三月剛談完台積電赴美投資1650億美元,現在又在關稅上被大大的凹了。
看起來,川普政府認為,台灣只有美國可以依靠,台灣只能接受,過往親美的方式,沒有改善對中關係,現在看來,變成天秤的失衡。
我認為,對於川普政府的方式應該要用『擠牙膏』的方式,打一點吐一點。因為川普政府會持續要脅,不會在這次結束,也不會在今年結束,會一直下去直到卸任,如果要守住台灣利益,台積電這張牌似乎不能太快打完,否則接下來,川普政府會一直施壓要求台積電接手英特爾會是技轉英特爾的情況,應該必然發生。
如果無法踩著底線,到時候,台積電的股價將不會有那麼樂觀了~說到底,美中之間,只要跟自身利益衝突,台灣就會被當作棋子丟在一邊,所以必須實際思考,如何在美中之間徘徊,才是利益最佳化,而非意識型態的向任何一邊毫無保留的傾倒,都會讓天秤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