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變吉卜力風?一支 AI 影片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動畫語言」

《魔戒》變吉卜力風?一支 AI 影片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動畫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最近因為《魔戒》吉卜力風 AI 預告,整個網路圈都鬧得沸沸揚揚。

我屬於一個比較後知後覺的人,但是當我看到了許多好友的頭貼都換成了吉卜力風格的自己,甚至是迷因吉卜力化的新聞出現時,頓時就讓我意會到發生了什麼事。

與此同時,朋友圈當中有人主動跳出來喊話:看到有「任何人PO了吉卜力風格的AI圖,就會直接退追,」可說是妥妥表明了立場。

而對我們動畫人來說呢?這樣的事件早就在我們的預期之內了,但是對於我而言還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百感交集的心情吧......

為什麼說是百感交集呢?


因為AI對於創作者來說,善用是助力、但是濫用卻是一種無心的惡意。

那是一種「似乎市場也不再尊重創作者」的恐懼感。

即便我也不斷強調,AI是助力沒錯,但也無形之中會加速淘汰許多初階的創作者,而這麼少的粥實在沒辦法分給所有和尚,而也有許多粥(部分美術工作、以及部分流程)正在逐漸地被AI生成給稀釋掉了。額外的案例補充可以看這一篇。

看到急遽產生的AI圖,我們內心都知道其實路途已經不遠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凝望著某一個遠處思考著:商業不會在意靈魂,那我們的堅持會有意義嗎?

更遑論是那一家永遠堅持不用AI、用3D技術,始終堅持手繪的吉卜力公司?

風格移植的極限:吉卜力風能套在哪些作品上?


先暫且不論使用AI進行二創、進行風格化的致敬是不是一種「不尊重」或是「污辱,」這是明擺著立場鮮明的二元論。

我想先提提關於讓大家炸鍋的《魔戒》吉卜力化。

由於實在是太像吉卜力了,甚至像到讓人懷疑——這真的只是一段風格模仿的影片嗎?

AI 並不是單純在學習「畫法,」它似乎完整地移植了屬於動畫本身的視覺特色。


透過這支影片,讓我開始思考:這支影片為什麼能讓人感覺「無違和?」

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魔戒》的敘事與吉卜力作品本來就有些共通:綠色的自然神話、角色的孤獨與使命、對失落世界的挽歌、以及每一個神秘且失落的場景。

當這些元素被套上吉卜力的色彩與構圖語言時,視覺上自然感覺比起之前看到人類手指出現六根、抑或是三隻貓變成五隻貓的ai影片還要來得自然許多。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作品都適合這種風格轉譯。

或許吉卜力畫風儼然已經被定義鬱鬱蔥蔥的景象、不斷出現的飛機、少女以及少年作為主角,但也不代表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吉卜力風格來轉譯。

故意提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如果是賽博龐克呢?《A.I.創世者》或《大都會》套上吉卜力風格,那股未來感與暴力衝突,真的能用柔光與暖色調包裝嗎?還是會變得不倫不類?

AI 的風格轉換,目前更像是一種模板拼貼,而非真正的敘事再創作。

當我們讚嘆這些風格轉換有多厲害時,也得問問自己:我們讚嘆的是因為出自於AI之手的科技技術力,還是只是出自於自己透過軟體繪製出來的虛幻成就感?


當原創的動畫風格變成隨時可替換的AI濾鏡,情緒還留得住嗎?


與其說這些 AI 預告片讓人期待,不如說它們讓我感到一種微妙的不安。

《魔戒》吉卜力版本的角色一一登場,衣著與場景都極為精緻,仿佛從動畫中走出來。但我心裡卻一直有種空虛感。尤其是吉卜力動畫獨有的視覺語言:角色表情、身體語言、甚至空氣的停頓,構成了那份難以複製的情緒厚度。

AI 雖然能仿出神韻,但還沒能比起一位動畫師花了一年又三個月所繪製一顆真實又細膩無比的鏡頭。

上面的圖片沒辦法呈現動畫的動感,但請一定要看看下面的影片,看看吉卜力到底在堅持什麼。

當影像變成商品,我們還剩下什麼?


動畫不只是一種視覺風格而已,它是一段勾人心弦的故事、也是許多人為此而不斷付出的一個龐大的製作過程:那是匯聚所有的血與淚水、歡笑與感動而成的影像結晶;是所有人擠在一間小工作室絞盡腦汁地繪製跟籌錢才可以完成的。

最可惜的是,吉卜力的堅持倘若換個立場,在他人眼中儼然只會變成:「他們的付出不甘我的事,因為這就是一種變現的手段;這也是科技進步的證明,應該要感到雀躍。」而現在AI的趨勢,不過就是重演了照相技術出現以後,眾多人像畫家們的怨聲載道罷了。

這也是我開始感到矛盾的地方。

我最近在 IG 上看到「吉卜力風插圖委託,」30 元一張,有的甚至只需要提供實體照片,就能套用宮崎駿式的筆觸和配色。老實說,我看得有點難受,動畫師已經夠貶值了好嗎?光出一個動畫電影就要燒掉多少動畫師的肝臟以及時間呢?

不是因為我反對技術,也不是因為我否定創作門檻降低的好處。只是這些風格,對我來說不只是「效果,」而是創作者經年累月累積出來的視覺語言與精神內核。當它們被變成一種「風格濾鏡,」不禁讓人懷疑:


我們是不是正在用最便宜的方式,消費那些正在燃燒的靈魂?


AI 生成影像的確打開了創作的可能性,但也讓我開始思考:當一種風格可以被複製、被販售、甚至被誤用,我們對「創作」的認知是否也在被稀釋?

如同吳淡如那樣一句無心的定義而透漏她的無知,此事其實也在暗暗反映著現代社會對於創作的無感、以及不尊重。

老實說,所有人都可以邁向創作者的路途確實不遠了,但我也可以預見四處都會充滿各式各樣「風格」的創作,以及高端競爭會越來越強烈的世界。


AI影像最終又代表什麼?


我心知肚明業界有許多公司已經引入了AI的技術,甚至是說——不得不引用以加速流程,甚至與它共處得更加融洽,但事情總是會有一體兩面。

我知道我們無法阻止這股浪潮,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它。

也許我們可以對技術抱持好奇,但對創作保持敬畏; 可以欣賞那些漂亮的轉換效果,但同時記得:風格不是裝飾,而是創作者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如果這是一場遊戲,我希望我們不要只停在表面,更能看見背後那些「無法被模仿的核心。」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關心動畫與影像創作現場的觀察者。

我相信創作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而技術,只是其中的一種語言。

當我們探討影像的創作過程時,不僅是了解技術如何模仿或轉譯,更是探索創作如何引發情感、挑戰傳統,並引領我們對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想像。


📌 想一起關注動畫產業的改變與未來的可能性,歡迎追蹤我!

raw-image




avatar-img
Pyris 的動畫視角
14會員
41內容數
這個部落格的誕生,源自於我對動畫與影像敘事的執著......還有我超愛躺在沙發上追劇的。 無論是影評、動畫解析,還是關於影像與視覺語言的思考,這裡都是我試圖將腦中的畫面與想法,轉化為文字的地方。 動畫是一門講求耐心與理解的藝術,而這份對畫面的追求,也讓我對世界多了一層「觀看」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yris 的動畫視角 的其他內容
AI 在動畫產業的應用越來越廣,但它真的能取代美術與動畫師嗎?還是只是另一個輔助工具? 無論你是對 AI 充滿期待,還是對它心存疑慮,都可以來看看現在的業界是如何使用AI,並思考它如何影響未來的創作模式。
AI 在動畫產業的應用越來越廣,但它真的能取代美術與動畫師嗎?還是只是另一個輔助工具? 無論你是對 AI 充滿期待,還是對它心存疑慮,都可以來看看現在的業界是如何使用AI,並思考它如何影響未來的創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