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西市胡商卸下駱駝背上的波斯玻璃瓶時,敦煌壁畫裏的飛天正用朱砂換取畫師的虔誠。當絲綢在駝鈴聲中丈量出歐亞大陸的經緯,青花瓷的裂紋早已預言:人類文明的本質不過是無數次等價交換的疊影。
菜市場阿婆解開藍印花布,將沾露水的菜心擺上竹篾筐的剎那,中環交易廣場的電子屏幕正以光速吞吐兆億資金。蔥蒜與期貨在晨光中隔空相遇——前者彌散泥土腥氣,後者跳動數字符咒。那位用三枚乾隆通寶換麥芽糖的垂髫小兒,可曾料想千年後人類會用區塊鏈技術重現以物易物的原始儀式?我在半山古董店的櫥窗見過一枚戰國玉璜。青玉沁色裏藏著楚國貴族與蒼天的密約:用血祭換甘霖,以璧琮賂鬼神。而今華爾街的交易員不過將祭壇改裝成彭博終端,K線圖上漲跌的波瀾,何嘗不是商王占卜龜甲的數位化身?當金融衍生品在雲端構築巴比倫塔,我們終究繞不開《易經》「日中為市」的原始卦象。
記得母親當掉陪嫁的琥珀項鍊那夜,九龍城寨的月光在當票上洇出淡藍水痕。她將沉甸甸的緬甸琥珀換成薄如蟬翼的匯豐支票,卻在二十年後用更昂貴的代價贖回流逝的年華。這種藏於市井的微觀經濟學,比諾貝爾獎得主的方程式更接近生命的質地——原來所有交易都是時光的槓桿操作,我們在典當青春時渾然不覺利息正在血管裡複利滋長。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執著於那磅人肉時,鄭和船隊正用青花瓷換取滿剌加的胡椒。兩種文明的交易哲學在印度洋上交鋒:猶太法典的精確對抗儒家「童叟無欺」的模糊。而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銅牛雕像與深水埗土地廟的財神塑像共享同款金漆,資本的圖騰終究在電子香火中合流為全球化的新宗教。
太古廣場咖啡廳裏,那位用離婚贍養費購買愛馬仕包的女子,與敦煌藏經洞裏變賣經卷的守窟道士形成詭異的互文。當LV花紋取代飛天藻井成為新時代護身符,我們用奢侈品填補信仰空缺的交換行為,是否暗合古人用牲畜祭祀河伯的原始焦慮?
暮色中的維多利亞港,渡輪正將夕陽運往對岸。這座城市天生懂得交易的藝術:用鴉片戰爭的砲火換取自由港身份,拿殖民記憶兌現國際都會的資本。當我目睹年輕人以靈魂按揭換取蝸居鑰匙,忽然懂得《資本論》裏「人的異化」竟可具象化為地產中介手中的計算器脆響。
深夜重讀《史記·貨殖列傳》,白銀時代的商人身影與加密貨幣炒家重疊成魔幻的皮影戲。范蠡「三聚三散」的智慧在比特幣礦機轟鳴中愈顯蒼涼。我們發明區塊鏈試圖擺脫中央銀行的束縛,卻陷入更精密的數字牢籠——這或許是人類最弔詭的交易:用自由換取自由。
深水灣的榕樹氣根垂落成天然算盤,正在與海風清算億萬年光合作用的盈虧。當浪花將貝殼遺產沖刷上岸,我終於看懂這部寫在沙灘上的經濟學:潮漲時萬物等價交換,潮退時所有價格終將回歸價值。而生命最美的交易,或許是將銅臭浸入唐詩的墨硯,把功利主義熬成佛前那柱清香。














